详细说明
不过,目前看来,美国钢铁公司对中国钢铁行业的指控已全部落空。随着此番有关商业秘密指控的调查的终止,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目前已终止对三项指控的全部调查。
2016年11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行政法官作出初裁,认定美申请人未能按照美国反垄断法的要求证明其遭受垄断行为的损害,也未能提供有关掠夺性定价行为发生的事实性证据,因此决定终止第一项调查。
随后在2017年1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缺乏直接证据为由终止了第三项指控的调查,即关于伪造原产地证明的指控的调查。在驳回声明提到,中国钢铁生产商“通过转口贸易,改变原产地证明,非法规避美国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然而,请愿人(美国钢铁公司)没有提供任何证据来证明中国钢铁生产商伪造原产地。
当然,中国钢企还需等待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终裁及美国总统的最终决定。
所谓337调查,调查依据为现行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1337节(最初为第337条而通常被称为337条款)。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进行此项调查,禁止的是一切不公平竞争行为或向美国出口产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贸易行为,特别是保护美国知识产权人的权益不受涉嫌侵权的进口产品所侵害。
而在实际操作中,337调查已成为美国重要的贸易保护手段之一。据统计,中国已经连续13年成为337调查涉案最多的国家。从2007年到2016年4月,美国共发起337调查392起,其中,涉华案件多达169起,占比43%。不过,中国钢铁行业遭遇337调查则为首次。
供给端收缩预期明显
去产能方面,截至目前已公布的2017年去产能计划总量(炼钢)约为4600万吨,有效产能去量或达到60%以上。此外,中频炉作为“地条钢”的主要来源,其不完全统计的产能有1.1亿—1.3亿吨,2016年产量在4000万—5000万吨。若按中央要求在6月30日前全部取缔,其影响不言而喻。电弧炉对于中频炉的替代,受限于成本、人员、设备、技术以及相关的政策问题等因素,短时也无法弥补产量缺口。
环保限产方面,1月下旬环保部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涉及六省市及“2+26”个城市,产能占比在50%以上,本次方案或致钢铁去产能呈现速度加快、力度加大的特点。此外,全国两会将于3月3日在北京开幕,而3月初或将是下游终端需求启动的关键时点,介时京津冀地区的环保限产措施也将趋严执行。去产能叠加环保限产将进一步加强供给收缩预期。
采购回暖,基建增加多头信心
沪终端线螺采购从年前洼点回升至同比历史高位,较往年提前一至半月左右,表明今年基建和房地产项目复工进度早于往年,终端需求已有回暖迹象。从目前已公布的23省固定资产投资目标来看,今年累计固投将超45万亿元。其中,新疆的计划增速超50%,其余多省目标增速亦远超2016年实际增速。
2017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从17.6%回升至20%的均值以上。从已有数据来看,PPP项目表现抢眼,从1万亿元大幅增加至4万亿元。随着传统“金三银四”的到来,后期终端需求有望好转。
钢材库存在相对高位运行
伴随着供给测改革的推进,黑色系品种价格回升,煤焦钢企业产业链利润出现明显好转,贸易商信心均有所恢复。钢材环节来看,春节前后,钢材贸易商开始由以往的被动补库或者零补库行为转为主动补库,甚至有部分钢厂也出现较强备库存意愿。这样的主动补库行为也推升了价格的上涨力度。从当前时点来看,重点钢企库存大体与2014—2015年整体持平,社会库存也基本恢复至往年蓄水池功能水平,库存已至相对高位是制约行情继续升温的重要因素,要谨防需求出现突然停滞下的回调行情。
综合来看,在预期供给收缩、需求短期有支撑的背景下,市场多头仍保有余热。密切关注终端需求逻辑是否会被证伪,库存相对高位下,要谨防盘面出现突然回调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