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检测范围】
包含物理性能、元素分析、组分分析、灰分分析、有机或无机物质检测以及重金属检测等多个方面。确保生物质燃料的质量和性能的同时,优化优化其应用效果和环境效益。以下是对生物质检测范围的详细分析:
1、物理性能检测
颗粒密度:测定生物质燃料颗粒的密度,影响储存和燃烧特性。
机械耐久性:评估生物质燃料在搬运过程中抗破碎的能力。
体积密度:指单位体积内生物质燃料的质量,影响燃烧效率。
2、元素分析检测
碳氢氮氧:基本的元素含量测定,影响燃烧特性和能量产出。
固定碳:测定生物质中固定碳的含量,与能量密度相关。
其他元素:包括氟、氯、二氧化硅等,这些元素含量会影响燃烧过程和环境排放。
3、组分分析检测
水分:测定生物质燃料中的水分含量,过高的水分会降低发热量。
蛋白质:测定生物质中的蛋白质含量,用于评估其营养价值。
脂肪:测定脂肪含量,影响生物质的燃烧特性和能量产出。
4、灰分分析检测
灰熔融性:测定灰分熔化的软化温度、初始变形温度和流变温度,影响燃烧过程。
灰渣:分析灰渣的成分和特性,对燃烧设备有重要影响。
挥发物:测定生物质中易挥发的成分,影响燃烧特性。
绝干物质:测定去除水分后的纯净物质含量,反映生物质的纯度。
5、重金属检测
总砷汞铅:测定重金属含量,确保生物质燃料符合环保标准。
6、其他特殊检测
核酸糖类小分子标志物:在医学领域,生物质谱技术广泛应用于核酸检测、小分子生物标志物检测和大分子生物标志物检测,提供高灵敏度和准确性的分析方法。
微生物鉴定药物分析:生物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和药物分析中也有广泛应用,如细菌的肽模式鉴别和治疗药物监测。
我国煤炭质量检测技术领域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检测方法、标准体系以及标准物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详述了我国在煤炭质量检测技术领域研制的一系列具有水平的方法标准等技术成就,并对未来该领域的技术动态进行展望。综合分析认为:我国煤炭质量分析方法、检测技术及装备的研发自20世纪60年代起,经历了从无到有、技术与设备引进、再与飞速发展及生产技术实现同步3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而通过自动化、智能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手段实现的成套煤炭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符合科技的强国战略发展要求,对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煤炭分析技术围绕煤及煤制品、固体生物质燃料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计量规程和规范、煤炭类标准物质、实验室管理等开展了大量实验研究,制修订了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并拓展至工业型煤、水煤浆和固体生物质燃料分析技术领域。2000年~2002年,先后制定了多项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国家标准,主要包括采样、浓度、筛分、表观黏度、稳定性、发热量、工业分析、全硫、密度、灰熔融性、碳氢、氮、灰成分、pH值和水煤浆技术条件,填补了我国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标准化的空白。
1963年,主持制定了采制样、全水分、工业分析、发热量、全硫等18项煤炭检验方法国家标准,填补了我国煤炭检验方法标准的空白,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煤炭检验方法步入了全面标准化发展阶段1979年,国家煤检中心被国家标准指定为全国煤炭试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标准化组织固体燃料委员会(ISO/TC27)国内技术对口单位,同时被ISO/TC27接纳为P成员,标志着我国煤炭试验方法标准化开始与接轨。1984年~1989年,先后制修订了烟煤罗加指数等7项焦化、结渣性等3项气化以及可磨性等18项煤炭工艺试验方法国家标准,填补了我国煤炭焦化、气化试验方法标准的空白。期间还鉴定了我国研制的差示温度计、时温控制仪、通氮干燥箱,密封式粹碎机、KH-1型快灰测定仪等煤质分析仪器设备,推动了常规煤质分析仪器在我国的研发进度。
【检测室的设施和环境条件】
1、实验室的场所和环境条件应满足GB/T27025和RB/T214的规定,并应满足:
具有独立的制样功能和化验功能区域,各功能区域布合理并满足GB/T474、GB/T19494.2和GB/T213等标准要求,实验室应将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应采取措施以干扰或者交叉污染;
2、机械化采样和制样功能区域应有防风、防雨、除尘的设备设施,避免样品损失和污染;制样功能区域必要时应配备减震设施;;
3、煤样采样、制样应记录现场环境情况。样品称量、样品存储和发热量检测等区域的环境温度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并建立环境监控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