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1-28 03:41
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人为了不浪费家里的一碟子醋,专门买回一只螃蟹蘸了吃。
还有这样一个现实版本:有人为了一副漂亮的钮扣,专门花几百块钱做了一件唐装配这钮扣。
玉石材质正如不加修饰的人,人品是人的本真美,玉德即玉的质地美。儒家提出玉有德的主要根据是玉质的优越性,也是美石为玉的另一个版本。玉料是不可复制的,好的玉料又是稀缺的。上好的玉料温润莹泽、坚韧缜密、色彩纯正、无瑕玷绺裂。这样的玉质本身便带有君子之风、儒士风范的东方神韵,就该尽量保存其天然性,可谓“好玉不琢”。即便不加雕琢,也依然极具价值。
如果没有把握可以锦上添花的话,不动也罢。反之,质地干晦粗杂、色不纯正、瑕玷绺裂较多的低品质玉,无论怎样整容修饰,都摆脱不了与生俱来的价值层级。需要注意的是,表面呈现红、黄、黑等皮色者均非高品质玉,因为优质玉由于玉质细腻是不易沁色形成皮色的,只有带杂质或石性较重质地疏松的玉质易沁色形成皮色。也就造成了现在收藏玉器中只重皮色不重玉质的现象。同样玉质细腻并且有皮色的玉器为收藏上品,可遇而不可求。
75副纽扣从明代到民国
收集到75副完全不同的玉纽扣并非易事。为了收藏纽扣,老姜北上黑龙江、吉林,南下福建、澳门,光是台湾就去了六次。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寻找自己的联络人,专门收集藏品的信息。
在收藏界,专一搞某一品种收藏的人很多,要找到与别人不同的种类并非件易事。在经历了十年收藏之后,老姜把目标锁定玉纽扣。他了解到,玉纽扣在明清时比较盛行。所谓“君子如玉”,一些达官贵人在随身佩玉的同时,也把玉做成纽扣,缝在比较的服饰上。
虽说纽扣是日常用品,但纽扣的质地各异、形态多样,如果收集到一起也是蔚为大观。因此,老姜决定剑走偏锋,开始玉纽扣的收藏。
收藏玉纽扣意在剑走偏锋
盛世兴藏,姜新生就是个收藏爱好者。早在十五六年前,他就开始涉收藏业,从瓷器、字画、竹刻到玉器,初也交过不少学费,慢慢地成为个中行家,对收藏的痴迷也与日俱增。
不过,这个现实版本并非笑语,因为这一副钮扣是罕见的翡翠钮扣,与绸缎的唐装相配,绝非“醋和螃蟹”能相提并论的。
做这件唐装的人叫姜新生,常州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武进南田收藏协会会长。这五年时间,他跑遍全国各地,收集了75副玉钮扣。前两年,央视《鉴宝》的专家看过他的藏品之后惊讶地说:“我走过全国20多个省份,没见过收藏玉钮扣收得这么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