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笔者对良渚文化玉琮的观察并结合古文献材料,玉琮上大下小是由其象征意义、祭祀用途和巫术方式决定的。
而今良渚文化的玉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便兴起了久盛不衰、逐浪高涨的研究和收购热潮,良渚玉琮更是成了藏玉者梦寐以求的宠儿。
上海古玩艺术品有限公司近几年对良褚玉琮市场价格分析估价:
良渚文化时期兽面纹玉琮--------价格:RMB2,710,000----日期:2016-08-25
良渚文化玉釜------------------价格:RMB3,540,000----日期:2016-02-06
良渚文化玉琮王国宝--------价格:RMB3,330,000----日期:2016-03-11
良褚文化玉琮------------------价格:RMB1,570,000----日期:2017-02-22
良渚文化玉兽面纹杖首一件------价格:RMB1,940,000----日期:2017-02-01
近几年良褚玉琮市场成交的价格:
良渚文化玉琮王国宝--------价格:RMB1,650,000----日期:2017-08-14
良渚文化玉兽面纹杖首一件------价格:RMB3,370,000----日期:2017-09-14
兽面纹玉琮--------------------价格:RMB3,660,000----日期:2017-08-13
良渚文化玉釜------------------价格:RMB1,560,000----日期:2017-07-27
良褚文化玉琮------------------价格:RMB1,830,000----日期:2017-05-18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会理事刘斌:良渚文化呢距今是五千二、三百年到四千二、三百年这么个时间段里边,在这个时间段里边呢,它以这个玉器特别发达而著名吧。
良渚文化分布在我国东南的钱塘江北岸至江苏常州太湖流域地区。这种内圆外方的器物称为玉琮,是良渚文化核心的玉器,那么它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哪个方面呢?
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学家从田野获得的手玉琮考古资料,分析玉琮四角的兽面图案排列方式,玉琮正确的陈置方法应是上大下小,这显得有点头重脚轻,似乎不合情理,但这是正确的陈置方法,并得到越来越多考古资料的证实。从江苏吴县草鞋山、武进寺墩、上海福泉山、浙江余杭瑶山、反山墓地大批玉琮的地层、共存物及放置位置可以肯定,原来认为周汉间的大型玉琮,不仅属于良渚文化,而且正确的放置方法应是上大下小。那么玉琮为何要琢成上大下小有何含义这里作点初步的推论。
中华魂宝岛情画展在京举行:
这是近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中华魂宝岛情——艺术采风之旅写生作品展。以祖国宝岛台湾的自然风光、壮丽山河、民俗民风、人文景观、历史典故、民族英雄为主题背景的这些写生作品,是海峡两岸著名中国画艺术家,在今年四月底相聚台湾进行艺术交流所创作的。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徐新民:它所表现的是它的精美的雕刻,然后像微雕一样的这个纹饰,它是(以)这些取胜,然后它所反映的那种宗教的思想,这个都是区别于其他的各个文化的这个玉器的。
那么这些玉琮上面雕刻的形象是什么呢?据介绍,这是良渚人崇拜的神徽的形象。从器物上繁密以及变化多端的纹饰中,可以看出当时高超精湛的琢制技法。那么在金属还没有出现的那个时代,玉料的加工以及玉器上精美图案地雕刻,使用的工具会是什么呢?
琮的基本形态为一内呈圆管状中通的方柱体,圆管两端突起于方廓,被称作“射”。有的方廓角棱分明,有的为圆角;有的柱体低矮单节,有的高而分若干节;有的角部雕有纹饰,有的通体素面。有一种被称为“圆筒式”的琮,没有方廓,只在圆筒四面对称地凸雕出四块长方形饰片。这种琮大都较低,可视为方柱琮的变体或简化,可能是制作时受到玉材形体限制的变通做法。有的学者把这种纯为圆筒状的玉石器称之为“镯形琮”。这类器物有的高度可观,显然不是“镯”;有的两端径不等大,呈马蹄状,可能是具护卫性能的臂筒。它们不宜归属于琮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