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发达,与传世的数量多。
玉琮,后世又称“辋头”。其用途,一向以为就是“以黄琮礼地”的礼器。但自从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后,这种战国秦汉间经师们的附会就不足为凭了,有的学者根据其造型和纹饰特征,推测其为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种法器,带有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玉琮在商周还常见,在战国两汉以后,就很少见了。其用途也被纳入儒家的礼仪系统中,成为礼器或葬器。
上海古玩艺术品有限公司近几年对商周玉琮市场价格分析估价: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琮--------价格:RMB5,980,000----日期:2016-12-14
商周玉琮----------------------价格:RMB2,450,000----日期:2017-06-05
玉琮--------------------------价格:RMB4,510,000----日期:2016-05-10
玉琮--------------------------价格:RMB1,160,000----日期:2016-11-23
商周旧玉琮式勒----------------价格:RMB1,360,000----日期:2016-03-09
近几年商周玉琮市场成交的价格:
商周旧玉琮式勒----------------价格:RMB3,350,000----日期:2017-01-08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青褐--------价格:RMB3,580,000----日期:2016-11-20
商周玉琮----------------------价格:RMB2,740,000----日期:2017-05-09
青玉琮------------------------价格:RMB4,740,000----日期:2016-12-05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青褐--------价格:RMB3,370,000----日期:2017-08-20
近半个世纪来,随着考古发现玉琮的日益增多,人们对琮的关注热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上个世纪70年代后,由于江浙一带良渚文化玉琮的大量,玉琮研究渐成文博领域的一大亮点。关于琮的缘起和含义,目前已有的成说至少有十三四种,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
琮的基本形态为一内呈圆管状中通的方柱体,圆管两端突起于方廓,被称作“射”。有的方廓角棱分明,有的为圆角;有的柱体低矮单节,有的高而分若干节;有的角部雕有纹饰,有的通体素面。有一种被称为“圆筒式”的琮,没有方廓,只在圆筒四面对称地凸雕出四块长方形饰片。这种琮大都较低,可视为方柱琮的变体或简化,可能是制作时受到玉材形体限制的变通做法。有的学者把这种纯为圆筒状的玉石器称之为“镯形琮”。这类器物有的高度可观,显然不是“镯”;有的两端径不等大,呈马蹄状,可能是具护卫性能的臂筒。它们不宜归属于琮类。
多的良渚玉琮,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黄色,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琮体切割规整,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中接处常留有两层。玉琮的形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随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部分玉琮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细“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挺。浙江上海反山遗址的神兽纹玉琮为现今所见良渚文化中大的玉琮,被称为琮王。
第三类紧扣良渚文化玉琮的神秘纹饰等因素分析判断,认为琮具有图腾柱性质,或者说,琮是巫师举行宗教仪式时使用的法器。其形制的初创意念是以方形象征地,以圆形象征天,中通意味着天地神灵可自由来去;琮上的纹饰则是部族的图腾符号或标志,其中可能也有被认为能帮助人、神意愿沟通的灵性动物形象。
先秦经典说琮是礼器,也是丧葬用器。引用率高的是《周礼·春礼·春官·大宗伯》这段话:“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王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据此,璧与琮分别象征天与地。良渚文化玉器上神秘图案多见于璧和琮两类器物。这都表明二者确系组合相配使用的,它们担负着精神领域内的某种“使命”。《周礼·春官·典瑞》又说上述六种玉器还可以用来“敛尸”,郑玄在注中具体说明了各类玉敛尸时的位置:“王圭在左、璋在首、琥在右、璜在足、璧在背、琮在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