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招行 南航VS星巴克 杜蕾斯 微信公众账号

时间:2016-05-26 15:55

  一、微信公众帐号首要考虑如何与客户交互

  微信公众账号存在的意义就在于给客户提供价值,从微信的阅读习惯到沟通形式,注定了其价值是建立在良好互动的基础之上。

  “良好的互动”承载的成本可能是惊人的。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的范雨宣布:招行的微信账号捆绑用户量120万,粉丝160万,每天的交互超过40万笔。120万的捆绑用户量意味着120万的客户群通过微信与企业建立了强连接关系,而交互超过40万则意味着,微信这一渠道正成为用户获取信息和服务的主渠道,并实实在在的在为招行分流客服压力。

  假设一个座席每次可以同时接入5人,每个交互平均需要2分钟,那一个座席一天最多也就能接入1200人次,那40万交互需要300多座席,这么庞大的坐席量,其运营和管理的成本有多高。招行信用卡中心的做法是,引入了小i机器人的智能交互技术,数据显示,智能机器人承担近95%的交互,而招行组建近10人的知识团队在后台持续运营,使“小招”成为了一个即能回答业务,也能回答客户各种刁钻问题的“百事通”。

  看看4月1号招行在视频网站上的“屌丝逆袭求爱”的宣传片,就对“小招”的能力有了充分的认识。智能机器人的引入,保证了“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微信很好的解决了互动性的问题,让客户很轻松地与公众账号对话交流。而不是像一些公众号一样,只能点击1234,只能被动接收图片和语音,正式这种体验的差异,决定了账号的黏度。

  招行的“屌丝逆袭求爱”的宣传片

  回头看看“杜蕾斯”,我一直认为小杜的团队创意无限,小杜的很多东西都是大家乐意去看的,忍不住去看的。但为何在微信上,它没有持续其在微博上的热度,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很好的解决交互的问题。“杜蕾斯”微信号后面据说也有一个10人团队,但是他的角色是“陪聊”。当你用户数和交互量小时可能还行,但是当粉丝激增,当大家都在调戏你,询问你,那要多大的陪聊队伍?而微信又很强调“即时性”,当我询问了,没人回答或者很久才有人回答,那谁还会使用?

  这也是很多公众账号面临的共同问题,当你第一年出名了,用的人多了,所有的一切也就变了。虽然“杜蕾斯”也曾改变,可是最终还是无法满足大基数的客户,每个客户天南海北的不同问题的咨询,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应答,这一账号也就慢慢失去了热度。当然,“杜杜小讲堂”、“一周问答集锦”还是非常好的栏目。

  二、微信公众账号还要考虑如何给客户带来价值

  互动解决了第一步,第二步就要给客户带来真正的价值了。招行微信提供了80多种服务,包含账单查询,调整额度等等,南航也提供“机票验真”“网上值机”等……这些功能与客户需求相关联,具有实用性。而这种“实用性”通过微信这一渠道,就带来了“便捷性”。

  招行每天都在研究不同的公众账号,都在考虑要把招行的哪些服务通过何种手段搬到微信通道上来。从4月1号上线,招行微信账号是在不停做着调整的。从“刷卡消费提醒”,到“账单微信提醒”,到“还款日前微信提醒”等,力争每个月推出一个实用功能满足消费者。细想下来,正是这种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思路,才铸就了招行信用卡中心微信第一账号的名气。

  反观“杜蕾斯”“星巴克”等,你不能通过小杜的微信号购买产品,你也无法咨询“小杜杜”。不能通过“星巴克”微信号快速查询到门店并进行导航,也无法完成支付,拿二维码去门店消费……当一个公众账号,不能给客户带来价值时,它已先天尽失,没落只是早晚的事。

  三、微信公众账号还要考虑趣味性

  趣味性不是必然,但绝对能够“锦上添花”。

  招行微信的互联网产品化不仅体现在一些内在的思路上,从表现形式上,也可略见一二。例如:用互联网的语气和客户交流。每次升级时,小招会说“亲,小招小憩片刻,暂时无法为您提供服务,敬请谅解。”同时,招行还搞了“智趣大问答”等活动,搜集客户对小招的要求,使小招被训练的更加人性化,更加具有趣味性。

  在推荐相关业务时,它也非常注重客户体验。比如最近推的活动“DQ积分兑换”。小招先普及了“冰淇淋的前世今生”,让客户先了解冰欺淋的历史,再参与相关的活动,同样是营销活动,但这样的推荐方法却不会让客户反感,这从客招行、南航VS星巴克、杜蕾斯,微信公众账号如何黏住用户

  2013-07-25 中特微营销

  一、微信公众帐号首要考虑如何与客户交互

  微信公众账号存在的意义就在于给客户提供价值,从微信的阅读习惯到沟通形式,注定了其价值是建立在良好互动的基础之上。

  “良好的互动”承载的成本可能是惊人的。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的范雨宣布:招行的微信账号捆绑用户量120万,粉丝160万,每天的交互超过40万笔。120万的捆绑用户量意味着120万的客户群通过微信与企业建立了强连接关系,而交互超过40万则意味着,微信这一渠道正成为用户获取信息和服务的主渠道,并实实在在的在为招行分流客服压力。

  假设一个座席每次可以同时接入5人,每个交互平均需要2分钟,那一个座席一天最多也就能接入1200人次,那40万交互需要300多座席,这么庞大的坐席量,其运营和管理的成本有多高。招行信用卡中心的做法是,引入了小i机器人的智能交互技术,数据显示,智能机器人承担近95%的交互,而招行组建近10人的知识团队在后台持续运营,使“小招”成为了一个即能回答业务,也能回答客户各种刁钻问题的“百事通”。

  看看4月1号招行在优酷上的“屌丝逆袭求爱”的宣传片,就对“小招”的能力有了充分的认识。智能机器人的引入,保证了“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微信很好的解决了互动性的问题,让客户很轻松地与公众账号对话交流。而不是像一些公众号一样,只能点击1234,只能被动接收图片和语音,正式这种体验的差异,决定了账号的黏度。

  回头看看“杜蕾斯”,我一直认为小杜的团队创意无限,小杜的很多东西都是大家乐意去看的,忍不住去看的。但为何在微信上,它没有持续其在微博上的热度,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很好的解决交互的问题。“杜蕾斯”微信号后面据说也有一个10人团队,但是他的角色是“陪聊”。当你用户数和交互量小时可能还行,但是当粉丝激增,当大家都在调戏你,询问你,那要多大的陪聊队伍?而微信又很强调“即时性”,当我询问了,没人回答或者很久才有人回答,那谁还会使用?

  这也是很多公众账号面临的共同问题,当你第一年出名了,用的人多了,所有的一切也就变了。虽然“杜蕾斯”也曾改变,可是最终还是无法满足大基数的客户,每个客户天南海北的不同问题的咨询,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应答,这一账号也就慢慢失去了热度。当然,“杜杜小讲堂”、“一周问答集锦”还是非常好的栏目。

  二、微信公众账号还要考虑如何给客户带来价值

  互动解决了第一步,第二步就要给客户带来真正的价值了。招行微信提供了80多种服务,包含账单查询,调整额度等等,南航也提供“机票验真”“网上值机”等……这些功能与客户需求相关联,具有实用性。而这种“实用性”通过微信这一渠道,就带来了“便捷性”。

  招行每天都在研究不同的公众账号,都在考虑要把招行的哪些服务通过何种手段搬到微信通道上来。从4月1号上线,招行微信账号是在不停做着调整的。从“刷卡消费提醒”,到“账单微信提醒”,到“还款日前微信提醒”等,力争每个月推出一个实用功能满足消费者。细想下来,正是这种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思路,才铸就了招行信用卡中心微信第一账号的名气。

  反观“杜蕾斯”“星巴克”等,你不能通过小杜的微信号购买产品,你也无法咨询“小杜杜”。不能通过“星巴克”微信号快速查询到门店并进行导航,也无法完成支付,拿二维码去门店消费……当一个公众账号,不能给客户带来价值时,它已先天尽失,没落只是早晚的事。

  三、微信公众账号还要考虑趣味性

  趣味性不是必然,但绝对能够“锦上添花”。

  招行微信的互联网产品化不仅体现在一些内在的思路上,从表现形式上,也可略见一二。例如:用互联网的语气和客户交流。每次升级时,小招会说“亲,小招小憩片刻,暂时无法为您提供服务,敬请谅解。”同时,招行还搞了“智趣大问答”等活动,搜集客户对小招的要求,使小招被训练的更加人性化,更加具有趣味性。

  在推荐相关业务时,它也非常注重客户体验。比如最近推的活动“DQ积分兑换”。小招先普及了“冰淇淋的前世今生”,让客户先了解冰欺淋的历史,再参与相关的活动,同样是营销活动,但这样的推荐方法却不会让客户反感,这从客户的反馈中得到验证。

  而“杜蕾斯”“星巴克”们不缺乏趣味性,但是由于交互和功能性没有解决,仅靠趣味性,即便再吸引客户,无非是昙花一现。

  只有以客户利益为出发点,抓住客户最核心的激发力,强调产品的体验和功能,才有让公众号富有生命力,才能与客户建立紧密黏度。而在微信上,离不开的是好的交互方式,强大的产品功能和充满趣味的客户体验。

  高居银行类微信公众号榜首,堪称最成功的微信公众账号案例。深圳云软作为招行信用卡微信平台的研发厂商。为更多的企业提供微信营销中助力,为每个微信号更好地服务于用户。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IMCC产品是目前整合互联网渠道,国内大中型企业使用最多的互联网营销服务平台。平台最初应用于中国电信集团企业QQ网络客服系统。起初集成腾讯 QQ、MSN等互联网联络工具,具备千万会话并发控制能力,并在国内承建首家企业级微信平台,还可以接入微博、淘宝等所有网络联络工具。 IMCC作为营销、客服全新的接入方式,将大量咨询、投诉、订购、推广等业务转移到互联网新渠道,优化企业内部使用习惯,改善终端用户使用体验,最终提升用户品牌,成就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