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陕西融通拍卖有限公司
联系人 :史先生
如有藏品意欲合作,请直接致电或将藏品图片发送到以上邮箱, 注明您的姓名、电话,所在区域,我会在二天之内给您回复。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大本营在越州(今绍兴)。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
概述唐、五代时最着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也称“秘色窑”。在越州境内(今浙江慈溪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发现窑址已达二三十处,以鳖唇山东晋时期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甄”,许浑“越甄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进贡瓷器动辄万件;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我国第一家专业越窑青瓷[1]博物馆,也是为数不多的公益性质的博物馆之一,坐落在浙江省余姚市姚江之畔、元代古桥通济桥堍的一幢建筑群内。自2007年开馆以来全年对外免费开放,藏品纵括西周、春秋战国、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北宋,为数6000多件,价值人民币数亿元。越窑青瓷是中国最早的“母亲瓷”,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内涵最为丰富的古窑系陶瓷之一。越窑瓷器胎质细腻、釉色温润,以青翠晶莹名闻天下。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便将越窑列为唐代诸名窑之首。该馆创办人陈国桢,全国越窑青瓷收藏大家,生于余姚,长于上海,在他18岁那年被下放到余姚。陈国桢先生收藏越窑青瓷三十余年,致力于弘扬中国越窑青瓷文化。作为一位执着的古瓷爱好者,研究者和保护者,陈国桢先生长年奔波在全国各地, 陆羽咏越器
到处考察、收集越窑瓷器精品,将亿万身家全部投入到了青瓷的收藏、研究、保护中。陈国桢收藏的越窑青瓷藏品器型丰富,数量壮观。国家博物馆有的越窑藏品基本都能在其馆找到,有很多藏品是国家博物馆都没有的,其中有数百件为国家一级文物,有三十件左右更是堪称珍品、极品、以及孤品。
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开馆大事记:2003年经浙江省文化厅批准成立“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浙文厅物[2003]16号)。2006年5月1日正式开馆。2009年,参加上海中福古玩城举办的“09中福高古精品瓷韵展”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在宁波博物馆举办了“皕壶国珍——宁波民间收藏古陶壶精品展”。展出的200把具有代表性的高古陶瓷壶精品壶,系统地反映了高古陶瓷壶的历史演变、工艺特征和文化内涵2010年4月,参加在西安大唐西市举行的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系列活动2010民办博物馆发展高峰论坛会。馆内的“镇馆之宝”——东汉绿釉堆塑五管瓶在该活动中被评为民间藏品国宝。2010年,应邀在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开设“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上海分馆”,馆内二百多件展品形态各异,系统地集中反映了越窑文化的发展轨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总体特点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 越窑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隋、初唐继承南朝风格,生产碗、盘、四系壶、四耳罐、鸡头壶等产品。盛唐以后产品精美,赢得声誉。产品都做得很规整,一丝不苟。常将口沿做成花口、荷叶口、葵口,底部加宽,作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十分美观。胎体为灰胎,细腻坚致;釉为青釉,晶莹滋润,如玉似冰。唐朝文学家陆羽,在所着《茶经》中评价全国各地生产的茶碗,将越窑产品排在首位。许多文人还在作品中称颂越窑瓷器,如陆龟蒙的《秘色越器》,施肩吾的《蜀茗词》,顾况的《茶赋》。表现出越窑青瓷的秀雅。历史沿革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越瓷类冰”。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