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氟橡胶包尼龙粘合剂性价比高的牌子
特殊环境下的应用挑战
航天领域要求胶水在-55℃至230℃极端温度循环(100次)后仍保持密封性;深海设备需耐受70MPa静水压且防微生物附着;核电站用胶水要抗γ射线辐照(累计剂量>100kGy)。这些场景推动特种配方发展:添加聚酰亚胺纤维可提高高温尺寸稳定性;含氟硅烷的配方能抵抗高压渗透;苯基氟橡胶基胶水具有最优的耐辐照性。此类特种胶水价格可达常规品10倍以上,但能解决关键设备的"卡脖子"密封问题。
橡胶作为工业领域的核心材料,其性能直接决定产品的性。本文将系统梳理常见橡胶的分类体系,并重点解析 丁腈橡胶(NBR)、硅橡胶、三元乙丙橡胶(EPDM)、氟橡胶(FKM) 的温度耐受范围与典型应用场景,为工程选材提供科学依据。
一、、天然胶(NR)
天然胶的原材料来源于橡胶植物树。其优点为:弹性好、强度高、缘性好、变形小、加工方便。其缺点为:不耐油、耐温性能差、易老化,都是并用掺合使用。一般生产汽车轮胎和一些减震耐磨的橡胶件。
三、合成胶
合成胶有:丁苯胶(SBR)、丁晴胶(NBR)、顺丁胶(BR)、乙丙胶(EPDM)、丁基胶(IIR)、氯丁胶(CR)、丙烯酸脂胶(ACM)、氢化丁晴(HNBR)、氯磺化聚乙烯(CSM)、氟胶(FKM)、硅橡胶(MVQ)等。
1. 丁腈橡胶(NBR)
• 来源:丁二烯与丙烯腈的共聚物。
• 特点:耐油性,对石油基油类、动植物油等有良好的耐受性,耐磨性、耐老化性和耐水性也好。
• 缺点:耐寒性、耐酸性、电缘性等性能较差、且抗力撕裂强度较差。
• 应用:耐油密封件、胶管、胶垫、油箱等。
2.乙丙橡胶(EPDM)
来源:乙烯和丙烯的共聚物。
• 特点:具有突出的耐臭氧性、耐候性、耐化学腐蚀性,电缘性能优良,耐热性较好。
•缺点:硫化速度较慢、自粘性能、热撕裂性能差、加工性能不好。
• 应用: 制造耐热运输带、蒸汽胶管,耐化学品的密封件、减震垫和防水材料及汽车用皮碗、皮圈等。
3. 硅橡胶(SI)
• 来源:主链由硅氧原子交替组成,侧链含有有机基团。
• 特点:耐高低温性能,可在-100℃~250℃范围内长期使用,具有良好的电缘性、耐臭氧性和生理惰性。
• 缺点:机械强度较低,耐油、耐溶剂和耐酸碱性差,较难硫化,价格较贵。
• 应用:电子电器、医疗、食品等行业的密封件、缘材料、医用制品等。
4. 氯丁橡胶(CR)
• 来源:氯丁二烯的聚合体。
• 特点:综合性能良好,耐油、耐燃、耐氧化和耐臭氧,具有一定的阻燃性,力学性能较好。
• 缺点:此胶价格昂贵。
• 应用:主要生产耐真空、耐高温(如飞机、火箭上)耐化学腐蚀的耐油、耐高温的橡胶制品。
5. 氟橡胶(FKM)
• 来源:含氟单体共聚体。
• 特点:耐磨性较好,具有良好的耐天候老化、耐光老化、耐臭氧老化、耐辐射,耐汽油、苯、甲苯、酒精、弱酸性优良,使用温度范围:约-20~+200℃,品级-35~+250℃(可在250℃下长期工作)。
• 应用:航空航天、汽车、化工等领域的高温、耐油密封件等。
嘉兴氟橡胶包尼龙粘合剂性价比高的牌子
1.2、单胺、二胺及其衍生物体系
单胺、二胺及其衍生物体系是继过氧化苯甲酰后早用于Viton型氟橡胶的硫化剂,以亲核离子加成反应机理形成硫化胶,其C-N键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于双组分型氟橡胶密封剂(腻子),采用一元胺或多元胺作室温硫化剂,常用的是六亚甲基二胺或三亚乙基四胺,使用三亚乙基四胺效果,硫化速度快,但在普通氟橡胶不能单用。对于单组分氟橡胶密封剂,采用酮胺类室温硫化剂。己二胺氨基甲酸盐硫化氟橡胶压缩永久变形大,一般用于胶布制品。N,N'-双水杨叉1,2-丙二胺单用情况较少,用量过大引起氟橡胶热老化性能下降。N,N'-双肉桂叉-1,6-己二胺适用范围广,为氟橡胶常用硫化剂,压缩永久变形中等,模压制品外观好。N,N'-双呋喃甲叉-1,6-己二胺与N,N'-双肉桂叉-1,-己二胺性能相同,但硫化速度较慢。双(4-氨基环己基)甲烷氨基甲酸盐用于246型氟橡胶中,国内未获应用。对苯二胺硫化氟橡胶可制得低压缩永久变形胶料,单用时定型硫化温度高,时间长,二段制品起泡,与三亚乙基四胺并用可得制品胶料。乙二胺氨基甲酸盐用于高黏度氟橡胶的加工。
1.3、二元酚和促进剂并用体系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对以二元酚作Viton型氟橡胶的硫化剂开展研究。起初,选定对苯二酚和2-十二烷基-1,1,3,3-四甲基胍的硫化体系,混炼胶的焦烧性和硫化胶的高温压缩永久变形都有较明显的改进。以后,双酚AF和季胺盐(或季磷盐)促进剂的硫化系,与活性氧化镁和氢氧化钙并用,组成了氟橡胶的低压缩永久变形的硫化体系。双酚A硫化氟橡胶可得低压缩永久变形胶料,硫化速度较双酚AF为迟。双酚A二钾盐适宜作压出制品硫化剂,压出的半成品表面光滑,缩性小,可用直接蒸汽硫化,但硫化胶耐热性较差。
2、酸接受剂
酸接受剂亦称吸酸剂或缚酸剂,是能有效地中和氟橡胶硫化过程中析出氟化氢的一类物质。酸接受剂还能提高氟橡胶交联密度,并赋予硫化胶较好的热稳定性,又被称作活化剂或热稳定剂。酸接受剂主要是金属氧化物及某些盐类,碱性越强所得硫化胶的交联密度愈高,表现为拉伸强度较高、伸长率和压缩永久变形较小;同时碱性越强,加工性愈差(易焦烧)。
常用酸接受剂为氧化镁和氧化锌。应用氧化锌时,往往和二碱式亚磷酸铅等量并用于耐水性胶料。氧化镁用于高耐热、无耐酸要求胶料。氧化铅常用于耐酸胶料。氧化钙或氧化钙与氧化镁并用作低压缩变形胶料酸接受剂。氢氧化钙和活性氧化镁并用,在VitonE-60c中是主要吸酸剂,用于双酚AF与苄基三苯基氯化磷硫化系统胶料制得低压缩永久变形的硫化胶。
3、补强体系
氟橡胶属于自补强型橡胶,本身强度高,补强填充剂主要用于改进工艺性能,降低成本和提高制品的硬度、耐热性和压缩永久变形性等。氟橡胶常用的补强填充剂主要有炭黑、浅填料和新型填料。
3.1、炭黑
中粒子热裂法炭黑、快压出炉黑、高耐磨炉黑和喷雾炭黑对胺类硫化剂有促进作用,使胶料混炼、压出和模压的性能较好,用量少于30份;否则对胶料硬度、耐高低温和压缩永久变形性能带来不利影响。Austriw炭黑(以沥青为原料制成),可改进胶料工艺性能与压缩永久变形性能。
3.2、浅填料
3.3、新型填料
碳纤维和硅酸镁纤维(针状滑石粉)是用于氟橡胶的新型填料,均能提高氟橡胶的高温强度和耐热老化性能,但在工艺性能方面较中粒子热裂法炭黑稍差。应用硅酸镁纤维或碳纤维和喷雾炭黑并用,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补强效果好的碳纤维是在惰性气体保护或减压条件下,由人造丝经1100℃高温炭化而得到的产品。商品牌号如CarbonWool3BI(美国)、а型和б型(前苏联)碳纤维。填充碳纤维的另一重要作用是提高硫化胶的导热性,使氟橡胶密封制品与金属接触处的摩擦生热及时导出,从而降低接触处的温度,为以氟橡胶制造高速(线速20~30m/s或转速15000~20000r/min)油封提供了可能性。
4、增塑剂
氟橡胶配方中一般很少使用增塑剂。增塑剂会使硫化胶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变差,在二段高温硫化时往往挥发逸出,造成制品失重大、收缩变形或起泡。为改善工艺性能,采取并用少量低分子量氟橡胶的办法。如分子量20万的26型氟橡胶中,加入10~20份分子量10万的26型氟橡胶,得到混炼和模压性能好的胶料,对硫化胶的耐热性无明显的影响。对收缩要求不严的氟橡胶产品,可用癸二酸二辛酯、磷酸三辛酯及高沸点聚酯等增塑剂。用量较少(5份)时,对硫化胶性能影响不大。23型氟橡胶可选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氟蜡(低分子量聚三氟氯乙烯)和聚异丁烯等作增塑剂(用量3~5份),其中以氟蜡(价格较贵)为好。选用低分子量聚乙烯(1~3份),可为氟橡胶的压延、压出提供良好的工艺性,因用量少,不会影响原有胶料的物理机械性能。羧基亚硝基氟橡胶常用含氟全醚和卤代烃油作增塑剂。低粘度的羟基硅油和二甲基硅氧烷可软化增塑氟硅橡胶。
5、防焦剂
现代橡胶工业的高温高速机械加工工艺和硫化体系,焦烧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矛盾愈发尖锐,焦烧就需借助于防焦剂。防焦剂亦称硫化延缓剂,通常用量0.5~1份,甚至更低(0.1份左右)。可供选用的氟橡胶防焦剂有苯甲酸、邻苯二甲酸酐、水杨酸、乙酰水杨酸、乙酸钠、三氯蜜胺、N-环己基硫代邻苯二甲酰亚胺(CTP)、N-三氯甲基硫代-N-苯基苯磺酰胺、六异丙基硫代三聚氰胺、N-(吗啉基硫代)邻苯二甲酰亚胺等。CTP具有良好的防焦效果,一般用量0.1~0.3份,对有轻微焦烧的胶料有复原作用。N-三氯甲基硫代-N-苯基苯磺酰胺防焦效果不及CTP,但价格低廉。六异丙基硫代三聚氰胺的防焦效果强,据称为CTP的3~6倍。N-(吗啉基硫代)邻苯二甲酰亚胺能延长焦烧时间,提高加工性。
6、溶剂及其他
用氟橡胶制造纯胶薄膜、胶布制品(燃料箱垫片、防护衣等)、布类胶管及胶粘剂时均要使用胶浆。制造氟橡胶胶浆一般是将混炼胶溶解于有机溶剂中(VitonLD242采用胶乳)。低分子酮类和酯类是优良的溶剂,包括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酮、乙酸甲酯、乙酸乙酯及二甲基甲酰胺等。常用的是甲乙酮和乙酸乙酯。胶浆粘度采用混合溶剂(主溶剂为优良溶剂,副溶剂为不良溶剂或非溶剂)和加入稀释剂(低分子脂肪烃、芳香烃和醇类等)的方法来进行调节。
氟橡胶脱模时,为消除黏模,可采用少量硬脂酸锌、硬脂酸钠、加珞巴蜡、肥皂水或硅油的二甲苯溶液(5%~10%)作脱模剂。使用硅油时,用量要尽可能少,涂硅油后还需用绸布揩擦,否则会影响表面质量和耐热性。
7、结束语
氟橡胶品种多,制品性能。经过几十年的改进,新型氟橡胶品种和配合助剂不断出现,改善了其工艺性和其他的不足,在军用、民用工业领域中得到日益增多的应用。
嘉兴氟橡胶包尼龙粘合剂性价比高的牌子
fl-50是新一代的氟橡胶硫化剂。也是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Zui为流行、首先选用的氟橡胶硫化剂品种。当今上生产该型号助剂的其他公司有美国杜邦、意大利solvay、和日本nok。solvay和nok等公司生产的此类产品不对外出售、只与其生胶搭配出售。
产品特性:
fl-50号的主要成分为多种活化剂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而成。比双酚和bpp粉剂更具有性,其特点表现在:
1、熔点低于100℃、在炼胶过程中分散性好、与各种牌号的氟橡胶以及填料的相溶性好。制件性能好、废品率低,避免了使用双酚、bpp粉剂是不熔而使炼出的胶质量不均匀的缺陷。
2、混炼胶的加工流动性,适合于形状复杂的氟胶制品。
3、制品的机械性能、手感和抗压变性能优于3号硫化剂以及双酚粉剂。
4、产品为颗粒状,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粉尘飞扬浪费。
5、用量比双酚+bpp略少,降低制品成本。
6、产品没有气味,性。克服了双酚体系中有机苯对人的毒害,是一种优良的产品。
7 实用于模压成型,转模及注射成型,产品拥有优良的流动性,脱模性和压缩变形性能,适于各类复杂形状的密封制品,
是“o”型圈类产品。
产品:
指 标
主要参数
含 量 ≥
99.8%
水分含量
VPt>Vc>VPb,所以,一般选用不锈钢或铂作为电材料。制作电容器的固体电解质时,可采用电化学法中的动电位扫描法。苯胺在120℃的真空中蒸馏,在0.5mol/lAn和0.5mol/lH2SO4的溶液中进行聚合。不锈钢电(SS)用金刚砂抛光,二次蒸馏水洗涤风干。SCE作参考电,用动电位扫描法(速度为200mV/s,电压为0.75V)来进行电化学沉积,沉积反复进行,直到每个电上有90mg聚苯胺。随着扫描速度的提高,沉积速率下降(大约要扫描1000次)。沉积好后,将PAnI/SS电在0.5mol/lH2SO4中洗3次,在1mol/lHClO4和3mol/lNaClO4中洗1次,在丙烯酸的容器中进行组装,这种电容器可获得450F的可循环电容。
三
可溶性聚苯胺的合成
在制作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固体电解质时,聚苯胺的溶解性是很重要的参数。因为聚苯胺在大部分常用的有机溶剂中几乎不溶,高分子量的聚苯胺的加工性一直是个难题,因为在软化点或熔融温度以下PAn就已降解,所以,PAn熔融加工。近几年,人们在改善聚苯胺的加工性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有PAn的复合改性;掺杂态PAn的改性;PAn的嵌段及接枝改性,使聚苯胺的溶解性、加工性得到了改善。可溶性聚苯胺的合成可以说是导电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一个里程碑。据报道,目前解决导电聚苯胺可溶性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其一是采用功能质子酸掺杂制备可溶性的导电聚苯胺,用有机酸掺杂后的溶解性如表2所示,掺杂后聚苯胺的溶解性有了一定的提高;其二是制备聚苯胺的复合物;其三是制备聚苯胺的胶体微粒;其四是制备可溶性的导电聚苯胺烷基衍生物。
近报道的聚苯乙烯磺酸掺杂聚苯胺的合成中,以苯胺(An)为单体,过硫酸铵(APS)为氧化剂,在聚苯乙烯磺酸(PSSA)的水溶液中,合成了可溶于水的PSSA掺杂PAn,并且得到的掺杂PAn的电导率达0.156S/cm。可溶性聚苯胺的合成也大大提高了电解电容器的性能。Shin等人在制作卷绕式铝电解电容器固体电解质时,用化学法和电化学法反复合成聚苯胺,将合成好的聚苯胺溶解在特定的有机溶剂中,在铝金属薄膜上形成介质氧化层后,再浸入具有高电导率的聚苯胺溶液中,形成一层导电聚合膜,作为固体电解质的阴。浸透不仅可在常温和常压下进行,在高温或降低压力的情况下仍可进行。可溶性的聚苯胺包覆均匀,而且这样制得的电容器的体积小,阻抗低,使用频率和性得到提高,且生产工艺简单,降低了电容器的生产成本(聚苯胺的花费大约只有TCNQ复盐的1/50)。Hideo Yamamoto等人用Al-Zr合金箔片作为一个电,可溶性的聚苯胺掺杂羧基酸作为阴。用(NH4)2S2O8作为氧化剂,用NH4OH处理获得未掺杂的可溶性PAn,在N-甲基-2吡咯烷酮(NMP)中用羧酸溶解PAn。实验中,掺杂PAn时用不同的羧酸,如表3所示,其中,柠檬酸的温度稳定性好,故选用柠檬酸掺杂是比较合适的。
四
聚吡咯的合成
在诸多导电聚合物中,由于掺杂聚吡咯具有相对较高的电导率,导电能力又有良好的环境稳定性及易于采用化学或电化学的方法合成等特点,因而受到青睐。Diaz等人于1979年首次采用化学氧化的方法合成了具有电子导电性能的掺杂聚吡咯(PPY)。电容器要求小型、片式、大容量、低等效串联电阻、低损耗正切值和高频性能,传统的液体铝电解电容器及MnO2固体钽电解电容器已满足这些要求,因此,采用更高电导率的材料作为电解电容器的阴,已成为电解电容器的发展趋势。由于聚吡咯的电性能优良,电导率高达120S/cm,较MnO2(约0.1S/cm)、TCNQ(约1S/cm)高2个~3个数量级,较常用有机电解液高4个数量级,较聚苯胺也高了许多,因而,聚吡咯固体电解电容器就成了研究者关注的对象。1985年,日本特许公报(专利号为6037114)先公开了使用导电聚合物聚吡咯制作为电解质的方法,此后,聚吡咯固体电解质电容器开始得到应用。下面主要介绍聚吡咯的两种合成方法。化学氧化合成法化学氧化聚合即将吡咯单体和氧化剂按一定比例溶于有机溶剂中,慢慢滴入一定浓度的催化剂(乙醇溶液),反应在搅拌下进行2h,吡咯在氧化剂的作用下发生聚合反应形成吡咯的聚合物。反应完毕,将生成物真空抽滤、洗涤、真空干燥。合成的机理就是自身的加成和聚合反应。其中,催化剂可以选用路易士酸(Lewis),如FeCl3、CuCl、CuCl2等。在化学氧化合成聚吡咯的实验中,分别选用FeCl3、CuCl、CuCl2作为催化剂时,聚吡咯的收率及电导率如表4所示,可知FeCl3性能好。
在-20℃至室温下,聚合反应都可以得到导电性较好的聚合物(σ>10-2S/cm),用适当浓度的掺杂剂(I2、NaF、LiClO4)掺杂聚吡咯,可以提高导电性。但是,化学氧化法通常得到的是黑粉末(一般称为吡咯黑),由于吡咯黑的不溶/不熔特性,因而,用一般高分子加工方法加工成型,实际应用受到限制。用化学氧化法制备吡咯膜的报道还很少。近报道了通过界面化学氧化聚合的方法制备聚吡咯薄膜。实验选用不同的溶剂,如表5所示,可见三氯甲烷是比较合适的。当选择三氯甲烷和水作为两相溶剂、以过硫酸铵作为氧化剂时,能得到均匀、致密、导电性较高的聚吡咯薄膜。实验明,随着吡咯与氧化剂浓度比下降及反应温度的升高,过氧化作用增强,聚合膜的电导率下降。
由于这样制得的聚吡咯膜的电导率不够高,且聚吡咯不易附着在金属氧化膜的表面,依靠化学聚合的方法在氧化膜表面上形成的聚吡咯导电膜的密度和强度都不够高,不能满足电容器电性能方面的要求。所以,在制作电解质时,通常采用电化学法合成聚吡咯。但是,由于电容器的阳氧化膜是不导电的,只能首先在阳氧化膜上采用化学聚合的方法形成聚合物的导电层(用化学法在阳上合成一层PPy膜或包覆一层可溶性的PAn膜),或用硝酸锰热分解的方法形成MnO2导电层作为中间电,以便后面工艺顺利进行。用Al-Zr合金箔片作为一个电,可溶性的聚苯胺掺杂羧基酸作为阴。然后浸入0.2mol/l吡咯和0.1mol/lβ-萘磺酸中电解聚合包覆一层致密的PPy导电层。先将硝酸锰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电容器的芯子在该溶剂中浸渍,然后在200℃~300℃下进行热分解,在铝箔的氧化铝表面形成导电的二氧化锰层作为阴,然后在MnO2层上包覆通过电解聚合所合成的聚吡咯制得电容器的固体电解质。直接采用化学氧化法一次性合成较厚的导电聚吡咯膜,取代MnO2层。用Fe+3十二烷基苯磺酸盐作为氧化剂(这种氧化剂是在甲醇中用十二烷基苯磺酸中和Fe(OH)3制备的),在-70℃条件下,将赋能后的钽电解电容器浸入有氧化剂的吡咯单体中。将浸渍好的电容器在空气中干燥30分钟,然后用甲醇清洗、烘干。这样,重复几次可形成较厚的导电聚吡咯阴层,导电率大可达80S/cm,与电化学合成的聚吡咯可以相媲美。但是,这种方法只适合制作片式电解电容器,而对于卷绕式电解电容器,在将卷绕式芯组浸入吡咯单体和氧化剂溶液中,用化学氧化法形成导电聚合层时,聚合反应会很快发生,固体电解质无法深入电容器芯组的内部,所期待的电性能达不到要求,使卷绕式电容器的应用受到限制。电化学聚合法这种制备导电聚吡咯的方法是借助于电化学聚合反应,同时伴随氧化反应合成的。大致方法是用恒电位法合成聚吡咯膜的形成电流与时间曲线,在阳上以4mA电流、对甲苯磺酸钠为电解质(室温时含单体浓度为0.1~0.3mol/l),支持电解质和水的电解液进行电化学聚合。40min~100min后取出,洗净溶剂干燥即可。电解质浓度、电解质阴离子种类和聚合时间对聚吡咯薄膜导电性能都有一定的影响。利用电化学沉积方法在腐蚀并赋能的铝箔试样表面合成了聚吡咯,并制备了聚吡咯铝电解电容器,在聚吡咯包覆的过程中,聚合溶液的毛细现象使电容器的阴和阳之间形成微小的电气通路。另外,聚合溶液对铝氧化膜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导致氧化膜的缺陷增加,这两种情况使电解电容器漏电流增加。研究发现,采用合适的阻断材料和缩短聚合时间均可有效地降低它们的影响。通过电聚合导电聚吡咯的合成研究,认为电解质浓度为8mmol/l,聚合时间为80min时电性能达到大值,继续延长聚合时间,膜的电导率基本不变。可以分别用两种方法制得Ta电解电容器的电解质:一种方法是在Ta/Ta2O5上先用氧化聚合在阳上形成一层PPy膜作为中间电,然后用电化学聚合合成PPy作为阴;另一种方法是只用氧化聚合反复几次形成PPy阴。为了获得一定的稳定性,反复几次是很重要的。合成聚吡咯时,混合0.03mol/l吡咯单体和0.07mol/lFeCl3以及0.1mol/l芳香族磺酸盐,在去离子水中,反复浸入,包覆一层聚吡咯,随后用蒸馏水洗涤。在80℃下干燥15分钟,阳在室温下经1%H3PO4或0.1mol/l芳香族磺酸盐或无机酸处理,实验明,H2PO4-比芳香族或无机酸更适合作为掺杂剂。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制备
一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的制备方法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在制备中所用的复合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亲水性聚合物或者结构型导电高分子和基体高分子放在一起进行共混;另一种是将各种导电填料,如金属粉末、铝纤维、碳纤维、不锈钢纤维及很多金属纤维填充到基体高分子里面,填充的纤维佳直径为7μm。纤维状填料的接触几率很大,因此金属纤维在填充量很少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导电率。其中,金属纤维的长径比对材料的导电性能有很大的影响,长径比越大,其导电性和屏蔽效果越好。
二
结构型导电高分子的制备方法
结构型导电高分子的制备方法有以下几种:化学氧化聚合法、电化学聚合法以及热分解烧结新工艺等。化学氧化聚合法化学氧化聚合是在酸性的条件下用氧化剂制得电导率高、性质基本相同、稳定性好的聚合物,经常使用的氧化剂有(NH4)2S2O8,KIO3,K2Cr2O7等,它们往往同时也是催化剂。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聚合物主要受反应介质酸的种类及浓度、氧化剂的种类及浓度、反应温度及时间、单体浓度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较多的主要是溶液聚合、乳液聚合、微乳液聚合、界面聚合、定向聚合、液晶结合及中间转化法等。电化学聚合法电化学聚合法主要有恒电流法、恒电位法、脉冲化法以及动电位扫描法。以聚苯胺为例,电化学聚合法是在含苯胺的电解质溶液中采用适当的电化学条件,使苯胺发生氧化聚合反应,生成聚苯胺薄膜黏附于电表面,或者是聚苯胺粉末沉积在电表面,一般都是苯胺在酸性溶液中,在阳上进行聚合。影响聚苯胺电化学聚合法的因素主要有:苯胺单体的浓度、电解质溶液的酸度、电材料、电电位、溶液中阴离子种类、聚合反应温度等。电化学聚合法的优点是产物的纯度比较高,聚合时反应条件较简单而且容易控制;缺点是只适宜合成小批量的聚苯胺,很难进行工业化生产。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的聚合物不溶不熔,而且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比较差,直接进行加工应用;利用电化学聚合法虽然可以获得聚合物的导电膜,但是膜的面积会受到电面积的限制,不可能做成大面积的实用导电膜。此外,还有一种聚合方法对于导电高分子材料有很好的合成前景,就是酶促聚合。利用酶促聚合方法制备聚苯胺虽然十年之前就报道过,但对于聚吡咯直到近也没有成功地通过酶促聚合制备出来。有学者相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相比于苯胺,吡咯具有更高的氧化电势,由于氧化酶和漆酶的氧化电势比吡咯的低,所以这些酶上的活性位点不能够直接氧化吡咯单体。可以通过寻找合适的酶促反应催化剂来降低氧化电势,从而使反应顺利进行。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导电高分子材料是具有导电功能的聚合物材料,随着科学技术以及化工技术的高速发展,导电高分子材料以其自身具有的易加工、质量轻、抗腐蚀、易成型等特性,实现了更大的商业价值以及价值,从而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
电材料中的应用
导电高分子材料作为电材料的应用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一种。实践明,在以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炔、聚苯胺、作为电材料的电池中,电池所具有的电功率、电容量和电能质量相对于传统电池而言具有强大的优势。例如,以聚苯胺为电材料、以Al-EMIC为电解质的电池中,电压可达到1.0V,以活性碳纤维为电的电池具有很强的电容量。从而可见,导电高分子材料作为电材料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和商业价值,但在实际发展中电解质仍存在不稳定性,这需要人们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二
点解沉淀物中的应用
导电高分子材料在金属电解沉淀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在印刷电路的工艺制造中,通常需要采用电解沉淀的方法进行金属沉淀过程,而传统的制作过程中,大都采用具有有毒性质的化学剂进行电解,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且成本较高。采用导电高分子材料如,聚毗咯为基质进行电解沉淀,不仅实现了电解的性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的制作流程,增强了金属吸附性。
三
电容器中的应用
导电高分子材料中的高分子电解质在充当电固体电解质的过程中时,会在电与电解质之间形成容量巨大的双电层,这种双电层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采用一些手段可制作成电容器。多数实践明,以混合物作为电容器电解质具有较强的电导率;以高分子材料混合物为电解质制成的电偶电容器,则具有很强的充电放电性,有时电容量能达到0.57F/cm2。
四
固体电池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电池中,一般采用液态物质为电解质,从而导致电池经常出现漏液、受潮、稳定性差的现象产生。而通过利用导电高分子材料中的高分子固态电解质并制成相应的电保护膜,则有效的取代了原有的液态电解质,并在减轻电池自身重量的基础上,提升了电池蓄电的能力。此外,有研究表明,通过利用聚吡咯、氧化乙烯固态电解质能制成电压为0.35的光电池,该电池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绿性质。
五
电致变上的应用
所谓的电致变主要是指:通过对物质施加一定的电压,导致物质发生了一定化学反应,从而改变物质颜变化的过程。实践明,导电高分子材料在基于电致变原理的基础上,可有效的发生电致变过程,从而可将导电高分子材料应用于电致变领域中,如电致变智能玻璃、电致变板等。
六
传感器上的应用
在导电高分子材料中的高分子固态电解质中,在基于不同离子所具有的性质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有效测定可制造出电动势,从而将导电高分子材料中的高分子固态电解质制成传感材料,并应用于传感器中。
七
其他方面的应用
导电高分子材料除上述介绍到的应用外,在其他领域、其他方面同样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例如,微波吸收材料中的应用、半导体元器中的应用、超导体材料中的应用、电子设备仪器防干扰中的应用等。目前,有关于导电高分子材料如何减小热力学、动力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实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在新材料中的研究应用,已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
导电银浆
导电银浆由导电相银粉、粘合剂、溶剂及改善性能的微量添加剂组成,可分为聚合物导电银浆和烧结型导电银浆,二者的区别在于粘结相不同。烧结型导电银浆使用低熔点玻璃粉作为粘结相,在500℃以上烧结成膜。
导电银浆产品集冶金、化工、电子技术于一体,是一种高技术的电子功能材料,主要用于制作厚膜集成电路、电阻器、电阻网络、电容器、MLCC、导电油墨、太阳能电池电、LED、印刷及高分辨率导电体、薄膜开关/柔性电路、导电胶、敏感元器件及其他电子元器件。
金属银粉是导电银浆的主要成分,其导电特性主要靠银粉来实现。银粉在浆料中的含量直接影响导电性能。从某种意义上讲,银的含量高,对提高它的导电性是有益的,但当它的含量超过临界体积浓度时,其导电性并不能提高。银浆中的银的含量一般在60~70% 是适宜的。
银微粒的大小与银浆的导电性能有关。在相同的体积下,微粒大,微粒间的接触几率偏低,并留有较大的空间,被非导体的树脂所占据,从而对导体微粒形成阻隔,导电性能下降。反之,细小微粒的接触几率提高,导电性能得到改善。一般粒度能控制在3~5μm,这样的粒度仅相当于250目普通丝网网径的1/10~1/5,能使导电微粒顺利通过网孔,密集地沉积在承印物上,构成饱满的导电图形。银微粒的形状与导电性能的关系十分密切。用于制作导电印料的导电微粒以呈片状、扁平状、针状的为好,其中尤以片状微粒更为。圆形的微粒相互间是点的接触,而片状微粒就可以形成面与面的接触,印刷后,片状的微粒在一定的厚度时相互呈鱼鳞状重叠,从而显示了的导电性能。在同一配比、同一体积的情况下,球状微粒电阻为10-2,而片状微粒可达10-4。
由于银是贵金属,易被还原而回到单质状态,因此液相还原法是目前制备银粉的主要方法。
粘合剂是导电银浆中的成膜物质。在导电银浆中,导电银的微粒分散在粘合剂中。在印刷图形前,依靠被溶剂溶解了的粘合剂使银浆构成有一定粘度的印料,完成以丝网印刷方式的图形转移;印刷后,经过固化过程,使导电银浆的微粒与微粒之间、微粒与基材之间形成稳定的结合。烧结型导电银浆主要采用低熔点玻璃粉作为粘结剂,通过有机树脂和溶剂作为中间载体,印刷图形在基材上,在烧结过程中,有机树脂和溶剂挥发分解,低熔点玻璃粉熔融成膜,与导电银粉形成牢固可导电的涂层。
当低熔点玻璃粉含量不变时,电阻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银粉的含量逐渐增加而降低。当银粉含量过大时,电阻率反而升高。因为银粉含量过大,低熔点玻璃粉含量不变,即浆料的固体含量过大,有机载体含量过低,那么浆料的黏度过大,流平性差,丝网印刷时,不易形成连续致密的银膜,故电阻率过大。
当银粉含量不变时,电阻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低熔点玻璃粉含量的逐渐增加,电阻率逐渐升高,导电性能越差。在浆料烧结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低熔点玻璃粉熔融,由于毛细作用浸润并包裹银颗粒,银粉以银离子的形式溶解在熔融的玻璃相。当浆料中的低熔点玻璃粉含量很少时,银粉由于缺少液相而不能铺展在基板上,银粒子倾向于沿垂直方向生长,导致银粒子之间的接触变差。当低熔点玻璃粉含量增加到某一值时,低熔点玻璃粉能够有效润湿银粉,使银粉充分铺展在基板上,银粒子沿水平方向生长,银粒子的接触更加紧密,能够有效形成导电网络。
半导体芯片封装高导热の导电胶水
一
概述
二
特性
三
技术参数及固化条件
四
注意事项
引言
氟橡胶中含有氟原子,氟原子与碳原子组成的C-F键性能很高,同时氟原子有大的吸附效应,有赖于这种的分子结构,使得氟橡胶具有的耐热性、耐品性、耐溶剂性、耐氟化性、耐真空性、耐油性、耐老化等多种性能。氟橡胶早应用于航空领域,但应用广泛的是在汽车领域,占应用总量的60% ~ 70%。因此,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确保选择合适的氟橡胶是十分重要的。
1 分类[1-2]
FKM(美国)及FPM(欧洲)均为偏氟乙烯系氟橡胶的缩写,只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1956年首先由杜邦公司生产,商标为VITON。因为杜邦的度过高,很多人认为VITON就是FKM,但其实不然。氟橡胶的种类很多,性能也不尽相同。根据化学组成的不同,氟橡胶可大体上分为氟碳橡胶、氟硅橡胶、氟化磷腈橡胶。目前,比较常见的氟橡胶为以下几类:
1)氟橡胶23,国内俗称1号胶,为偏氟乙烯和三氟氯乙烯共聚物;
2)氟橡胶26,国内俗称2号胶,杜邦牌号VITON A,为偏氟乙烯和六氟丙烯共聚物,综合性能优于氟橡胶23;
3)氟橡胶246,国内俗称3号胶,杜邦牌号VITON B,为偏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三元共聚物,氟含量高于氟橡胶26,耐溶剂性能较好;
4)氟橡胶TP,国内俗称四丙氟橡胶FEPM,旭硝子牌号Aflas,为四氟乙烯和碳氢丙烯共聚物,耐水蒸气和耐碱性能;
5)偏氟醚橡胶,杜邦牌号VITON GLT,为偏氟乙烯、四氟乙烯、全氟甲基乙烯基醚、硫化点单体四元共聚物,低温性能;
6)全氟醚橡胶,简称FFKM,杜邦牌号Kalrez,低温性能,氟含量高,耐溶剂性能;
7)氟硅橡胶,低温性能,具有一定的耐溶剂性能。
2 性能分析与对比
2.1 机理分析
氟元素是已知的化学元素中电负性强的元素,C-F键能很高,如表1所示。氟原子半径很小,相当于C-C键长的一半,这使得氟原子能紧密的排列在碳原子的周围,形成了C-C键的保护屏障,这赋予了含氟高分子弹性体C-C键的化学惰性。
另外,由于氟原子的存在,在其强吸电子效应和对C-C键屏蔽保护作用下,使C-C键的键长缩短,键能增加。不仅如此,氟化了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结合的键能也相应的有所提高,从而提高了含氟高分子弹性体的耐热性和耐腐蚀性,如表2。同时,氟原子也使含氟化合物化学键的自由旋转能大为增加,使氟碳弹性体分子的刚性增强,柔性和耐低温性能有所下降,如表3[3-4]。
表1 键能对比
表2 氟化碳原子和非氟化碳原子与其他原子生成的化学键键能比较
表3 含氟化合物化学键的自由旋转能
2.2 试验结果对比
通过大量的对比试验,我们发现氟橡胶与其他类别相比,性能十分(见图1-4及表4)[3-4]。它的气体透过性较低,适用于高真空装置、隔断外界气体的用途;力学性能较好,但常温下弹性较差,其伸长率一般为150%~300%,撕裂强度20~40KN/n,拉伸强度10~25MPa;耐高温性能较好,氟橡胶26可在200~ 250℃范围内长期工作,或在300℃下短期工作,但耐低温性能一般,能保持弹性的限温度范围为-15~20℃。
图1耐热性与耐油性的对比
图2耐燃油性能对比
图3燃料透过性的对比
图4 压缩永久变形量对比
图5 各类橡胶的耐温曲线
表4 常用橡胶的气体透过系数(cm3 mm/24h m2 atm)
从氟橡胶的生产工艺来看,它的配方一般包括生胶、硫化剂(交联剂)、催化剂、补强剂和助剂等几个方面。在满足所需交联度的条件下,硫化剂应尽量少用,虽然增加补强剂对机械强度的提高和电性能有利,但用量也不宜过多,否则对耐热性有很大影响。因此,生产工艺中氟含量、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硫化剂浓度等系数的差异往往也是造成氟橡胶间特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如表5-9及图6所示[5-6]。
表5 含氟量与各特性间的关系
图6氟含量与耐甲醇、耐丙酮的关系
表6 硫化方法与特性间的关系
表7 分子量与特性间的关系
表8 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表9 硫化剂与硫化促进剂与特性间的关系
3 四丙氟橡胶FEPM、全氟醚橡胶FFKM与偏氟乙烯系氟橡胶FKM[7-8]
3.1 FEPM与FKM
FEPM与一般的FKM有很大区别,由于其不同的分子结构,它对碱、胺具有的耐久性能。同时具有耐热性以及电气缘性,由于耐蒸汽性较好,所以可用于其他FKM无法使用的用途中。具有偏氟乙烯单体的FKM对碱的耐久性相对较弱,相反,对汽油性的耐久性和低温柔软性都较好,图7是FEPM与FKM(二元系、三元系)的比较,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性,即使同属于氟橡胶,所擅长的领域也不同,因此,根据性能要求,需分开使用。
A FEPM与FKM不同的分子结构
B Aflas(100系列)与FKM(二元系)的性能差异
图7 FEPM与FKM(二元系、三元系)的比较
3.2 FFKM与FKM
FFKM主要由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为主要单体,并与少量带硫化点的第三单体共聚而成。具有对高温及化学品及其稳定的结构,可抵抗1600多种化学品的腐蚀,其性有助于保持密封的完整性和性。这种突出的实用价值使它在工业上具有各种各样的应用。它的开发和应用代表了氟橡胶发展的高点。图8和表10是FFKM与FKM的比较,对比发现由于主链的四氟乙烯被氟化,性能发生了质的飞越。图9则是Kalrez常用牌号类型,可满足各种苛刻工况的要求。
alrez与FKM不同的分子结构
B Kalrez与FKM分别浸泡在丙酮、甲苯等有机介质中
(16分钟后FKM明显溶胀)
图8 FFKM与FKM的比较
表10 Kalrez与FKM不同介质中的体积增加率
图9各类苛刻工况下的Kalrez常用牌号
4 展望
氟橡胶因其的性能,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苛刻条件下的密封问题。随着人们对氟橡胶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应用的深入研究,未来,这一综合性能佳的密封材料势必在更多的领域得到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在利,曾子敏,李嘉.氟橡胶性能、应用及我国氟橡胶工业发展现状[J].化工新型材料.2003,31(2):9-12.
[2] 刘岭梅.氟橡胶的性能及应用概述[J].有机氟工业.2001, (2):5- 7.
[3] SH Lee, SS Yoo, DE Kim, BS Kang, HE Kim. Accelerated wear test of FKM elastomer for life prediction of seals[J]. Polymer Testing,2012,31(8):993-1000.
[4] JH Guo, XR Zeng, Li Hong-Qiang, QK Luo. Effect of fumed silica on properties of FKM/MVQ Blends[J]. Synthetic Materials Aging & Application, 2009.
[5] 曹鸿璋,刘杰民,张玉玺.氟橡胶改性技术研究进展[J].橡胶工业.2014,61(3):187- 191.
[6] 蔡树铭.氟橡胶的性能和加工要点[J].化工新型材料.1998, (12):14-16.
[7] 唐毅.全氟橡胶的性能及其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04,32(11):60-63.
[8] DL Hertz. Evaluating thermal stability of fluoroelastomers via strain energy density[J]. Sealing Technology, 200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