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P+R处理剂厂家批发

名称:东莞P+R处理剂厂家批发

供应商:深圳市绿新化工有限公司

价格:5.00元/千克

最小起订量:1/千克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南约村利亨隆工业区A栋

手机:18922858363

联系人:廖鑫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18745109

更新时间:2024-11-25

发布者IP:112.44.80.125

详细说明
产品参数
品牌:绿新
成份:有机硅聚合物、溶剂
外观:透明粘稠液体
环保:ROHS、REACH
类型:表面处理剂、底涂剂
包装:3KG、20KG
保存方式:常温保存
质保期:6个月
干燥时间:约3~10分钟
应用范围:汽车钥匙壳、航天产品、家电电子器材、手表电子等
产品优势
产品特点: 表面处理剂是一种添加到物体表面上,以改变其性能或外观的化学制剂,它广泛应用于各种材料的表面上,以改善其性能或外观。它们的基本特性、环境适应性、性能特点、防护能力以及使用方法都是评估和选择表面处理剂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表面处理剂,可以显著提升材料的表面性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满足不同行业和应用的需求。
服务特点: 绿新公司创建于2003年,先后分别在深圳和四川两地投入建厂。专业从事环保无毒胶水胶粘剂,处理剂,底涂剂,有机硅助剂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现代科技型企业。公司本着“客户第一,服务第一,品质第一”的原则经营公司。坚持不懈的追求客户满意度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回报,长期稳定的客户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东莞P+R处理剂厂家批发。各产品质量稳定,品种齐全,价格实惠!欢迎订购!

  关于P+R处理剂

  【主要原理】

  P代表塑胶(Plastic),R代表硅橡胶(Rubber)。其有效成分偶联剂和一些有机溶剂的含量较高,主要成分丙烯基的物质和硅烷偶联剂,其中偶联剂是含有丙烯基的物质和硅烷偶联剂,它们能够与硅胶表面的惰性官能团发生反应,形成化学键。有机溶剂则是帮助偶联剂在非极性材质表面均匀涂覆并促进化学反应。总之,P+R处理剂是通过表面改性,提高非极性材质如硅胶和塑料的表面活性,从而实现较高的粘接强度。

  【应用范围】

  本品符合国家环保要求,无毒无害。

  主要应用于手机配件、电子配件、传感器、连接器、精密粘接的医疗器械、汽车内饰、仪表盘上的按键、橡胶和塑料零部件在生产、以及其他电子设备中的小型零件等等,通过处理剂直接改变表面的性质,如:日用品(升金属、塑料等)之间的粘接强度。

  【使用方法】

  P+R处理剂通过表面改性,改变非极性材质(如硅胶、塑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表面从惰性变为活跃状态。处理剂中的偶联剂与非极性材质表面的官能团形成化学键,增强材料间的结合力。

  1、清洁:使用前需用甲苯或其他合适的溶剂彻底清除材料表面的油污和其他污染物,确保表面干净。

  2、涂刷:将P+R处理剂均匀涂布于需处理材料的表面,并用棉签稍用力擦拭后室温晾干。处理剂的操作流程为正确识别材料→涂相应的处理剂→完全干燥→上胶。

  3、粘接:处理剂干燥后即可进行粘接操作。具体操作视胶粘剂品种而定,建议使用专用产品如瞬间胶。

  4、注意事项:使用后需密封保存,存放于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由于具有挥发性和刺激性气味,使用时应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进行,避免长时间直接吸入气体;涂刷多余的胶液可用抹布蘸取适量稀释剂清除,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

  【本公司主营产品】

  有机硅产品:硅胶背胶处理剂、94底涂剂、EPDM处理剂、770处理剂、硅胶处理剂、PP处理剂、PE处理剂、TPU处理剂、TPE处理剂、TPR处理剂等难粘材料处理剂、底涂剂、助粘剂;硅胶粘接剂、硅胶热硫化粘接剂、硅胶包金属粘接剂、硅胶包尼龙热硫化粘接剂;硅胶硫化剂、硅胶色母、色浆、脱模剂、洗模剂、硅胶油墨等。

  胶粘剂产品:橡胶胶水、塑料胶水、金属胶水、电子工业胶水、高性能瞬间胶、PUR热熔胶、环氧树脂胶、丙烯酸AB胶、UV胶、喷胶、黄胶、PU胶、保利龙胶、解胶剂、溶胶剂等。

  双面胶处理剂能够通过复杂的化学和物理机制显著提高硅胶表面的粘接能力。这种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成化学键,二是改善物理吸附和表面特性。化学键的形成使得硅胶表面与粘接对象产生更牢固的分子级连接,而物理吸附和表面特性的改善则增强了两个接触面之间的整体结合力。因此,双面胶处理剂能够实现且持久的粘接效果。在选择合适的双面胶处理剂时,用户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首先要充分了解粘接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表面能、性、润湿性等,这些特性直接影响处理剂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次要分析应用环境,如温度、湿度、化学腐蚀等因素,这些会对粘接强度和持久性产生重要影响。还要考虑后续使用条件,如承受的应力、变形等,选用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处理剂。只有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用户才能选择出适合自身需求的双面胶处理剂,从而获得持久的粘接效果。

  胶黏剂在我国真正开始有规模化的生产,是从1958年开始的。进入80年代,胶黏剂发展出现了高潮。世界发达国家的合成胶黏剂工业目前已进入了高度发达阶段,90年代平均增长率为3%左右,而我国平均增长为19.5%。2008年后胶黏剂已成为我国化工领域中发展快的重点行业之一。2007-2011年,胶黏剂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4.52%和38.56%。2011年,我国胶黏剂行业实现销售收入927.53亿元,同比增长33.25%;利润总额达到61.12亿元,同比增长59.40%。预计2012年胶黏剂行业销售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

  确保处理剂的使用和储存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适当的个人防护、正确的操作程序、合适的储存条件以及应急措施的制定与执行。

  在化工产业中,处理剂的应用广泛,它们在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由于许多处理剂具有潜在的化学危险性,如腐蚀性、毒性和易燃性等,其使用和储存尤为重要。下面将详细探讨如何确保这些化学品的使用和储存:

  1、个人防护

  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在使用处理剂时,工作人员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眼镜、手套、工作服和口罩等。这些装备可以处理剂直接接触皮肤或吸入呼吸道,减少职业病的风险;培训教育:定期对员工进行使用处理剂的培训,教育他们如何处理泄漏、溢出和其他可能的事故情况,以及如何使用消防器材和其他设备。

  2、作程序

  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按照化学品技术说明书(MSDS)和产品标签上的指导使用处理剂。例如,某些处理剂可能需要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使用,以有害气体积聚;控制风险源头: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采用封闭操作系统,以减少处理剂暴露的风险。同时,确保设备和维护工具都符合标准。

  3、储存条件

  恰当的储存条件:处理剂应储存于干燥、通风、阴凉的环境中,远离火源和直射日光。对于某些特定的处理剂,如聚合氯化铝,需要存放在室内干燥处,避免受潮;分类存放:根据处理剂的性质将其分类存放,如将酸性和碱性化学品分开存放,化学反应导致危险。

  4、应急措施

  制定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计划,包括如何处理化学品泄漏、火灾及其他紧急情况;准备应急设备:在工作场所配备必要的设备,如泄漏处理工具、灭火器、淋浴和眼洗站等。

  5、法律法规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并遵循当地关于危险化学品的法规和标准,确保的操作都符合法律要求;定期进行检查: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审查,确保的措施都得到妥善执行,并根据的标准进行调整。

  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21世纪颇具发展前途的新技术,将一些纳米材料加入到胶黏剂中,使粘接强度、韧性、耐热性、耐老化性和密封效果都大幅提高。2、共混与复合技术:不同材料按适当比例混合,可有效地将各基料的优良性能综合起来,从而得到比单一基料性能的胶黏剂和密封剂。这种共混方法具有协同效应,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3、生物工程技术:利用生物技术制造胶黏剂势在,可以产出类似贻贝液的胶黏剂,用于高耐水环境和海洋工程。

  使用硅胶处理剂和胶水时需要注意哪些措施?

  正确使用硅胶处理剂和胶水不仅关系到粘接作业的质量,还涉及到操作者的健康和环境。通过遵循上述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使用这些化学品时的风险,确保粘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1、使用环境的确定

  确保工作环境通风良好,以减少因吸入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或其他有害气体而可能引起的健康问题。使用硅胶处理剂和胶水时,应在良好通风的环境中操作,如开启窗户或使用风扇、抽气机等设备。在操作过程中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和口罩,以皮肤直接接触或吸入有害物质。是在使用含有强烈气味或潜在毒性的硅胶处理剂时,更应注意呼吸系统的保护。

  2、化学物品的储存

  硅胶处理剂和胶水应储存于干燥、阴凉且远离阳光直射的地方,避免材料性质变化或失效。正确的存储不仅保持了材料的有效性,还能潜在的化学反应和危险。化学品容器使用后应立即密封,溶剂挥发或其他化学品的泄漏,这对于维护工作区的空气质量和个人健康。

  3、操作过程的细节

  在使用前应阅读硅胶处理剂和胶水的标签和说明书,了解其特定的警告和使用指南。不同的产品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和应用限制。避免与眼睛、口腔和其他敏感部位接触。一旦发生意外接触,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如大量清水冲洗,并及时就医。

  4、废弃物的处理

  使用过的硅胶处理剂和胶水容器以及沾染了化学物质的擦拭材料等应按照地方环境保护法规进行分类回收或处置,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严禁将化学废物倾倒至下水道或自然环境中,应通过的化学废物处理服务进行处理。

  5、紧急情况的准备:

  工作场所应配备有应急设备,包括灭火器、急救箱等,以便在发生化学泄露、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迅速响应。定期进行培训,使员工熟悉化学品的操作流程和紧急应对措施,增强防护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