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和设计有密切关系,按照APQP的要求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可以确保产品符合相关要求,但设计开发完成后的进行的修改则关系到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组织能够保证设计变更的顺利完成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变更的来源:
设计变更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 来自顾客的要求:
顾客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发现产品有不符合实际要求的地方,或是对产品提出了改进的要求,在确认要进行变更时,会正式通知组织要求对产品实施变更,以使产品满足新的要求;
2. 来自组织自身的要求:
1) 设计时条件考虑不周,相关部分有差错,如材料选择不当,性能不良等;
2) 条件发生了变化,如新增了供应商,工艺发生了改变;
3) 技术提升的需要。
3. 来自供方的要求
1) 原有材料供方生产困难,
2) 供方有新的材料或工艺可以降低成本增强性能等。
设计变更的控制要求:
设计变更过程要充分的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需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和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1. 变更的准备要充分:
要有充分的根据,确认变更的必要性和变更的正确性。设计变更的输入要清楚明白,并且对变更的输入要进行评审,论证充分后才可以进行,否则有可能变更反倒不如不变更,
2. 考虑变更的相关性
1) 工装设备的相关性:
一个部件的尺寸或形状发生了变更,那么与之相关的部件、刀具、检具、工具等的尺寸或形状也必须先随之变化。使用“变更相关一览表”将与变更有关的部件或其他方面全部列出,明确随之变更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2) 文件的相关性:
对于一项设计变更,有关的技术文件,工艺文件,生产管理文件,质量控制的文件,供方的文件以及供方的文件等也要随之变更。如原材料、协作件的供应。检查的标准、作业规程、售后服务手册。备品一览表等硬件软件都要随之变更。
3) 时间的相关性:
变更要考虑到已生产的产品如何处理,正在生产的产品如何处理,将来的产品如何改变等,特别是需要长期的供应备品备件的产品,其变更要考虑到将来对市场的影响。
4) 供应链的相关性:
变更不能仅考虑组织内部的变更,要同时考虑供方和顾客都要相应的进行变更,若一个零部件尺寸外观发生了变更,则供方的材料,工艺文件,工艺等也要随之改变。而顾客方面则要考虑操作手册,使用规程,备品备件等如何变更。
3. 变更的时机选择要得当
1) 在新产品开发中,由于设计变更可能会对整体进度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综合考虑影响程度和调整的可能性,对新产品开发的进度做出调整。
2) 对于已经投入批量生产的设计变更,需要用文件的形式明确。从几月几日实施变更,至于变更日期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变更的紧急程度和变更可能造成的费用损失。对于市场发生的重大质量事故,查明原因的要立刻进行设计等有关方面的变更,如果允许,应该考虑减少企业经济上的损失,变更的实施期,最好安排在原有库存品使用完了之后,或是下次定期设计变更时一并进行。实施变更的制造部门,因此设计部门要与制造部门充分协商。不能出现生产时用原有图纸,而成品检验确发给质量部新的图纸,这样的变更就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重则会让不合格品发给顾客。
4. 变更实施的管理
1) 变更要符合顾客的相关要求,在TS16949中,“4.2.3.1工程规范”中规定:应及时评审顾客要求的变更,不应超过两个工作周。当变更涉及到顾客批准的PPAP文件时,应重新提交变更后的PPAP文件,并得到顾客批准。
2) 在文件要明确变更登记的编号,变更的名称、变更的项目、变更的理由、变更影响到的项目(物品、作业进度)变更所需发生的成本,变更后质量确认方法。变更实施的开始日期(开始机号)等。各企业关于变更的文件都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化的表格。特别是控制计划 ,作业指导书,FMEA等要及时进行相应的变更。
3) 对于协作件的设计变更要集中统一管理。对协作厂得变更要批准。若供方提交过PPAP,则需要供方重新提交更新后的PPAP,并进行批准。
4) 库存品的处理。这是的库存品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供方,组织,顾客,在途,在制等多个环节的产品的处理
5) 对旧图纸、旧工具等的回收和处理
Ⅰ.实施变更后,对旧图纸、旧工具等也要及时处理。新旧图纸同事存在于生产现场的话,有可能误用,造成不应该发生的质量事故。
Ⅱ.如果变更时规定从下一批开始实行的话,因为时间不明确,管理就困难些,特别是新、旧部件件设有互检性的情况下,为了供应维修用的旧部件,采取新旧部件同时生产时一定要有明确的区分方法,实行严格的管理、否则容易发生差错。
5. 变更的正式实施及批准
1) 变更后首批检查是质量保证的主要手段。也是对变更的验证,必要时可能组织评审,找出问题,做出改进。
2) 变更要进行正式的批准,包括供方、组织及顾客的批准,作为变更的正式输出。
3) 有时还有必要对操作工进行新的培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