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 在顾恺之的著作言论中,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的三位最重要画家,代表了汉代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唐代张怀瓘对其画评价甚高,云:"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顾恺之的作画以肖像画为佳,他流传今日的画作摹本也以人物肖像画最为著名,而他自己对于肖像画的创作也最为看重,他在《论画》一文中开篇即言:“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此以巧历,不能差其品也。”[2]他先以绘画技巧本身为人物、山水、狗马等可传递神韵的类题材确立难易程度,从而将人物画置于较优地位。其后又对“台榭”一类所谓器物加以比较品评,“以否定语式,造成其负面确定性,从而形成绘画有限集合的极致边界”[3]。顾恺之以为台榭楼阁一类静态之物,其难处在于技法、笔法的细致入微,就像西方之素描,用力颇多,以精细为佳,难成,但是一旦画成便是佳作,这就是他所谓的“难成而易好”,这一类画作不需通过引起所谓画外之联想便可以得到审美之妙,即“不待迁想妙得也”,顾恺之认为,对于这一类画作不能因为它们是摹形之作就将其视为品级差等的画作,这也是顾恺之并非“重神轻形”的一个例证。
顾恺之在随后的作品品评中便落实了他的这种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的理论,他说:“《小列女》:面如恨,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又插置大夫,支体不以自然。然服章与众物既甚奇,作女子尤丽,衣髻俯仰中,一点一画皆相与成其艳姿。且尊卑贵贱之形,觉然易了,难可远过之也。”[2]顾恺之首先强调了小列女“如恨”的面部特征,指出“仪容”之下“生气”的神的决定性,重在强调“仪容”与“生气”的关系。随后插置“大夫”,以性别的差异配以“支体”的不自然从构图上给出一种视觉判断,而后转锋评其“服章”“众物”之奇,女子之丽形成对比,从而越过画面表象的视感而进入到对于内在气质的判断,而这种源于画面、超出视界之外的文化价值判断才是评价这幅画作优劣的关键所在,即所谓得“神”之妙,然而这些是不可能脱离“形”而独立存在的,强化了其形神理论的涵纳功力。
顾恺之字画拍卖信息如下:
拍品名称 成交价(万元)
顾恺之 罗汉图 立轴 设色绢本------------965万
顾恺之人物立轴 ------------------------862万
黄纯尧 手稿 《读顾恺之的 》------------533万
顾恺之女史箴图卷、黄河万里图手卷-------986万
顾恺之 华嵒 蒋廷锡 (款) 罗汉 花卉 ---620万
顾恺之 刘向 撰 绘 新刊古列女传八卷-----780万
顾恺之醉舞图---------------------------58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