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0-26 18:11
		
			  宋代哥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宋代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宋代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清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哥窑,尝欣然作诗赞云: “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 哥窑瓷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弥足珍贵,现主要藏于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博物馆。定窑以烧白瓷著称,碗、盘制品多采用覆烧工艺,口沿涩胎无釉,故在一些精细的制品上常用金、银、铜钤口。钧窑创造了以氧化铜、钴等金属矿物质为着色剂,烧制铜红、天蓝、月白等釉色。官瓷有别于汝官瓷,窑址先在开封,后迁杭州。官瓷艺术上追求质朴无华、淡雅自然;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紫口铁足”是其独特名贵处。
  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那么为什么在哥窑瓷器的表面会出现这样的纹路呢?这完全是在烧制过程中,瓷胎和釉彩的膨胀系数不同所致。当瓷器出窑后,釉会自然开裂。这种开裂原来完全是工艺上的重大缺陷,但聪敏而灵巧的中国工匠极为有心,他们渐渐在实践当中掌握了釉质开裂的规律,然后就有意识地借用釉质开裂的现象而让它产生精美开片,可说是“化腐朽为神奇”,绝妙利用了工艺缺陷而赋予瓷器艺术以另一份无与伦比且不得不叫人惊叹的美感。至于哥窑瓷的另一标志“紫口铁足”,说的是哥窑坯体大都为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的口部边缘釉薄处,因为露出胎色而泛起一层灰紫色。同时在底足没有挂釉的地方则会出现铁黑色,这便有了“紫口铁足”一说。于是“金丝铁线”和“紫口铁足”也就成了人们鉴别一尊瓷器是否是正宗哥窑瓷的基本依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