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2020年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栏目报名电话号码

时间:2020-11-27 13:12

   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栏目组》 

  《华豫之门》是河南卫视一档艺术品收藏领域大型活动节目。节目时长为每期五十分钟。《华豫之门》节目具有权威的专家资源,涵盖陶瓷、书画、玉器、青铜、杂项等文化收藏领域。节目的海选活动为广大收藏爱好者现场鉴定,提高公众对艺术品的鉴赏品味。

  参加《华豫之门》海选鉴宝请拨打电话咨询

  华豫之门鉴定专家:

  《华豫之门》专家团成员:王育成

  籍贯: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杂项鉴定专家

  王育成生于北京,籍贯山东淄博,王育成主要研究方向为道教文化史及军事文化史,代表性着作、论文有:《道教法印令牌探奥》(精装大16开带书套本,2000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明代彩绘全真宗祖图研究》(精装大16开带书套豪华本,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火器史话》《中国古炮考索》(中国史研究、1993年4期)、《明武当金龙玉简与道教投龙》(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3期)、《文物所见中国古代道符述论》(道家文化研究、1996年第9辑)、《略论考古发现的早期道符》(考古、1998年1期)、《唐代道教镜实物研究》(唐研究、2000年第6卷)、《道教文物艺术与考古发现》《考古所见道教简牍考述》(考古学报、2003年4期),等等百余篇。

  《华豫之门》专家团成员:毛晓沪

  籍贯:北京

  瓷器鉴定专家。

  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从事瓷器鉴定四十年

  中国有影响力的陶瓷鉴定家之一,从事鉴定40余年。

  点评风格:睿智 、犀利

  毛晓沪男,1951年生于中国上海,古董投资专业顾问,是当代中国古陶瓷界着名人士,擅长瓷器鉴定、古陶瓷修复。早年受到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刘九庵先生等老前辈的真谛亲传,在古陶瓷鉴定、古陶瓷修复和古陶瓷复制三大领域均有高深造诣。

  《华豫之门》专家团成员:杨实

  生于1935年,河南卫视鉴宝栏目《华豫之门》专家组成员。有30多年的收藏历史,专门收藏和研究高古瓷。是天雅古玩城顾问、文物投资收藏资深评论员、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理事。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收藏家,本身是音乐家出身,离休前曾经担任过中央乐团的第一提琴。

  收藏古陶瓷超过30年,有丰富的藏品和许多独到的收藏经验。曾经在大型国际会议上发表过:关于古代艺术品保护和收藏问题的演讲。曾经多次出任北京市文物局举办的古陶瓷培训班的授课老师,与故宫、国家博物馆的高级专家同台授课。古陶瓷专家。高古瓷收藏是业余嗜好,孜孜以求30年,家里简直是一个小型的陶瓷博物馆。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的摊贩和北京古玩城的老板们几乎都认识杨先生,他们叫他“杨老师”。这不只是因为他每周未都风雨无阻地去转几趟,也不只是因为他平易近人,关键的“眼力好”在圈内几乎是公认的。连古玩城老板们拿不准的都要找他来看看。“说”收藏、“说”投资、“说”陶瓷,自然与众不同。

   公告:华豫之门2020年海选时间—请拨打本页面热线电话咨询

   请注意:近期有不法人员冒充栏目组工作人员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诈骗钱财。敬请广大藏友咨询华豫之门栏目组

   河南电视台大型权威鉴宝栏目华豫之门自2004年1月4日在卫星频道开播以来,依托河南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新颖的节目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个性特征,深受观众的喜爱。多年来,《华豫之门》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的思路,不断对节目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使其更好的贴近百姓生活。随着国内收藏市场的不断升温,《华豫之门》审时度势,于2006年5月推出《华豫之门》收藏版,为收藏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藏品、展示藏品的平台,为普通百姓提供一个感受古代文明的窗口。 

   2008年10月,《华豫之门》进行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全新改版。这次改版效果社会反响强烈,每一期节目播出后,栏目组都能接到上千个要求参与节目的热线电话。每两周举行一次的鉴宝活动,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群众参与。这些人员60%来自外省,其中也有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友人;新浪、酷六、暴风影音等多家国内网站与栏目联系要求合作;开播5年,数万名群众参与了栏目组织的文化活动;包括电视剧在内的全国同时段节目收视率排位中,《华豫之门》稳居全国同时段电视节目4~6位。改版后,《华豫之门》在全国收藏栏目中第一个引入市场概念,邀请活跃于国内外拍卖行和古玩市场、具有鉴定评估能力的业内资深人士担任市场观察员进行评估。在节目风格上,《华豫之门》强调鉴宝活动、主持人、鉴定专家、市场观察员、持宝人、观众六位一体,良性互动。“展现收藏百态体现人文关怀”,准确的节目定位是打造品牌的基础。《华豫之门》不是翻故纸堆,崇古,媚古,而是在传承文明的回首中,寻求古典文化的现代表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谈话节目,而是以鉴宝为载体,寻求抽象文化的形象表达;用大众参与的方式、故事化和情感化的处理,实现厚重文化的轻松表达。 

  华豫之门大讲堂:

  元代书法一改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潮流,转而取法书圣二王,以继承、发扬古法的方式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和位置。领导书坛这场“革命性”运动的领军人物是一代宗师赵孟頫。赵孟頫学博才高,精力过人,无论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经史文学方面,他都有令人称道的业绩。尤为突出的,是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成就。其书六体皆能,抗衡唐宋,正好元史本传中所说:“孟俯家稻兮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当年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阴兰亭水边修赋诗,王写了一篇序言——《兰亭序》。这是一篇流芳千古写作俱佳的经典之作,其书法,被称为天下第一,其文章被选家叹为观止。《兰亭序》流传到唐太宗手中时,他为使《兰亭序》真迹永远伴随左右,乃命拓书人分别钩摹,作成副本流传世间。钩摹响拓,精细费时,在唐代已数难得之珍品,至宋代更不易得。於是,有人摹以刻石,其石在定武军州,遂称定武兰亭。此本时代及既早,摹刻亦值佳,遂成名帖。到元代,好的定武本兰亭,已不是能轻易见到的。贵为一代宗师的书法家赵孟頫也是挨到五十七岁才得到一本。他自称“一旦得此,喜不自胜”。喜不自胜的赵孟頫在兰亭跃语中,把对书法的心得、体会、经验毫无保留地写了出来,为研习书法者广开方便法门。

  《兰亭序》共三百二十七字,中间有二十个“之”字,七个“不”字。其他如“感”、“怀”、“畅”、“会”等,都有重出重现,但是他的写法却个个不同。笔画多的字,变化尚容易些。而“之”、“不”二字,每字不过三四笔,细加分析,或从结构上变化,或从笔法上转换,总让人感到不同之处。既出奇制胜,又不离奇古怪。

  赵孟頫的临本,可谓遥接书圣传脉,全贴一笔不苟,颇有天然之趣,虽从规矩中来,却无一毫窘束之意,使人想见神仙蜕骨的风度。米芾有诗咏兰亭曰:“之字最高无一似”,试看赵氏临本中的“之”字,或舒展、或紧密、或出峰、或藏锋、或秀朗、或古拙,变化多而又浑然一体。《兰亭帖》中的一些细节,再赵的笔下屡有令人击节的再现,如“左”字,上面一横接着向左一挑,接处提笔向上连笔翻转,在定武兰亭中不甚显豁,赵孟頫特意强调写出,留给后人无穷方便。兰亭贴中一些不常见的点划,如反捺等,赵都写得十分精密,十分到位。

  从赵子昂的书法作品,特别是今天要推出的这个临王羲之《兰亭序》来看,他充分吸收了二王的精髓,同时又进行了自我独创,所以他的字儒雅遒劲、妍丽精绝,堪称大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