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卫视《华豫之门》 报名请电话咨询
河南卫视《华豫之门》2020年海选报名流程公告
《华豫之门》是河南卫视推出的一档文化收藏类节目。本节目立足当下,以传家宝为载体,通过讲述家族传承故事,展现了中国优秀的礼仪文化。 说到传家宝,人们可能习惯地想到“价值连城”,其实不然,它可以是一把木梳,也可以是一盏青灯,一种技艺,甚至一种精神,只要它在时光的流转中,不断地传递着一脉温情。讲述着一段段温暖感人的故事,传递着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见证着拔山扛鼎的文化力量。以展现全国各地观众“传家宝”背后的珍贵记忆、展示中国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核心理念的大型文化收藏类节目《华豫之门》最近在河南综合频道播出,该节目通过传家宝背后的故事,讲文化、述家风,为观众奉上了一道文化盛宴。
公告:华豫之门2020年海选时间
华豫之门海选排号、海选地点—请拨打本页面热线电话咨询
请注意:近期有不法人员冒充栏目组工作人员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谎称其可以帮忙排号,诈骗钱财。敬请广大藏友相互转告,谨防上当。
藏品鉴定送拍流程:凡有藏品欲鉴定、上拍,请将藏品图片、详细信息发送至微信,并注明您的姓名、电话、所在区域,如有鉴定价值,我们会在三天之内给您回复,或直接来电咨询。
本栏目尊重并保护所有客户的个人隐私权,客户的个人信息未经客户亲自许可,本栏目不得泄露给第三方!
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栏目走进遂宁新闻发布会在环岛商务中心举行。据悉,《华豫之门》栏目将于4月18日在遂宁举行大型海选活动。届时,《华豫之门》栏目特约文物专家团将到遂宁为民间收藏艺术爱好者免费华豫之门。副市长胡家正出席新闻发布会。本次活动分为报名、海选和现场录制三个阶段。广大藏宝人可通过以下方式报名,也可到四川宋瓷博物馆3楼现场报名。据悉,央视《华豫之门》栏目将于4月18日(09:00—12:00)在宋瓷博物馆广场进行海选,4月23日在船山体育馆正式录制。此次活动是遂宁历史文化、人文底蕴、民风民俗的一次集中展示,对遂宁艺术品收藏与鉴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提升遂宁城市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扩大遂宁的综合影响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借此活动,我市将挖掘和评鉴遂宁及周边地区民间收藏,为我市收藏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在家门口华豫之门和交流的平台,提升民间收藏水平,提高公众对艺术品的鉴赏品位。
专家团队:
王立群,著名文化学者,1945年3月14日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祖籍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 ,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主攻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2006年,登上河南卫视《百家讲坛》栏目,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最佳学术主讲人”,是十年来连续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的学者。2013年,担任青歌赛评委。2015年参加安徽卫视《中华百家姓》节目,与钱文忠、蒋方舟共同担任分享嘉宾。
金运昌,蒙古族,北京市人,1957年生。金运昌任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华豫之门协会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1982年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执教古代汉语。曾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古代汉语研究会秘书长。同时师从欧阳中石、康殷先生研习书法,参与了首师大书法艺术教育专业暨我国第一个书法博士点的创建工作,受聘为该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调入北京故宫博物院。次年任该院古书画部副主任。多年典守院藏书画、碑帖国宝,潜心研究,眼界大开,艺术修养与鉴别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华豫之门大讲堂:
和田玉手镯: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国石。2003年10月历经几年的中国“国玉”评选工作结束,和田玉获得“美玉”称号,被中国宝玉石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国石”。
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方运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即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前身。玉文化历史最悠久、最能代表东方文明的古文化之一,玉代表了品德高尚、美好与尊贵。
和田玉在佩带、保养、收藏、展示、运输的过程中难免碰撞损伤,如不慎出现上述情况,就需要对和田玉进行修复。尤其是作为手镯则经常需要佩戴,遇到磕碰在所难辨。注意千万避免与肥皂直接接触,众所周知,汗液带有盐分、挥发性脂肪酸及尿素等。玉件接触太多的汗,佩戴后又不即刻清理干净,时间一长玉件便会受到侵蚀,外层受损,影响原有的光泽度。尤其是白玉,更忌汗和油脂。白玉若过多接触汗液则容易变成淡黄色,不再纯白如脂,平时注意对玉石饰品的保养。
道德赋予玉文化从产生之时,就用玉赋予了道德观,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玉”等都是对玉进行人格化。玉的道德内涵在西周初年就已产生,从那时起,发展了一整套用玉道德观,将其理念化、系统化是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以后,儒家的用玉观一直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儒家道德以其涵盖仁、义、礼、智、信而著称。玉道德便以其为本,象征着伦理观念中高尚品德和情操。在这当中,就有很多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与玉有关的字,多表示美好、崇高的意思。例如,经常有人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来比喻某人高尚的情操和凛然气节。中华民族对玉的偏爱、宣传、推崇,被思想家理念化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历代统治阶级都加以利用。玉的道德和人格化,广泛被民众所接受,是玉器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和田玉用来比喻君子的美好品德,还常常当作情人间表示爱慕的信物,玉是能够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不会时来时走,忽有忽无。玉的坚贞永恒,代表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坚贞、永恒。用玉作为爱情信物,表达了人们对白头偕老忠贞爱情的美好意愿。因此玉作为信物来说是能够充分表达情人之间的各种情感。玉器作为财富的标志,早在原始社会的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中就有表现。大型的墓葬中,作为陪葬的玉器就有几十件甚至上百件,可见墓主是有权有势、财富万贯的首领。到奴隶社会,这种现象更加明显,玉器的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