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20 15:20
2020年《华豫之门》海选鉴宝时间、地点、详情电话咨询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当下,民族复兴国运恒昌,收藏群体不断壮大,民间的藏家藏品也逐渐有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这样也出现了许多藏家人拿着杂七杂八的小东小西全国跑遍花了很多的冤枉钱,参加华豫之门海选藏品鉴定,第一步你就已经来对了。
华豫之门专家团队 :
《华豫之门》专家团成员:杨宝杰
籍贯: 北京
青铜器和杂项类专家
玉器专家、杂项专家
首都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世家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
杨宝杰——首都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从事文物工作20余年。先后参加编写《首都博物馆藏古玺印》《首都博物馆藏印选》《玉器之美》《首都博物馆藏砚选》《北京文物大系青铜卷》《首都博物馆藏铜佛》《中华古砚》等书。从事首都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
《华豫之门》专家团成员:黄鼎
籍贯:福州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同时
鉴定方向:书法、字画
兼任国内多家艺术品经营机构的艺术总监或鉴定顾问工作。《上海证券报》、《美术报》艺术品鉴藏专栏的专栏作者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江浙地区有影响力的书画鉴定专家之一
黄鼎,福州市人,1961年生,198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同时兼任国内多家艺术品经营机构或艺术总监或学术顾问等职。从事中国画创作和名家书画的鉴定收藏专题研究近廿年,1992年(三十一岁)即出任香港朵云轩版的《陆俨少书画藏品集》一书的学术顾问。1994年又应约担任国内西泠印社版的《陆俨少作品精粹》《陆俨少课徒画稿新编》二部画册的特邀编辑。中国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的美术作品大展并获奖。近几年发表于《美术观察》、《收藏家》、《新美术》、《艺术》、《荣宝斋》与《香港视艺》等海内外专业期刊上的书画鉴定学术论文达三十多篇,已撰写出版《名家书画鉴定的理论与实践》、《我说书画作伪》学术着作二部。
华豫之门大讲堂:
铜镜一般是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在古代,最早的商代是用来祭祀的礼器出现,在春秋战国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贵族才能享用,到西汉末期铜镜就慢慢的走向民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铜镜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铜镜,又称青铜镜。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远古时期,人们以水照面,铜器发明以后,以铜盆盛水鉴形照影。《尚书》《国语》《庄子》等先秦著作中,提到过古人“鉴于水”。《说文·金部》释“鉴”为“盆”,因此可以说盛水的盆(鉴),就是最早的镜子。随着合金技术的出现,开始了使用铜和锡或银铅等制作铜镜的历史。铜镜一般制成圆形或方形,其背面铸铭文饰图案,并陪钮以穿系,正面则以铅锡磨砺光亮,可清晰照面。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小型铜镜,造型、装饰均较原始,应是目前考古资料中所知最早的一面铜镜。商、西周和春秋时的铜镜,都有零星发现,战国始盛行,产量大增。到汉代,由于日常生活的大量需求,加之西汉中叶后经济飞速繁荣,铜镜制作产生了质的飞跃。所制铜镜工艺精良,质地厚重,镜背铭文、图案丰富多样。后经唐宋时代两次发展高峰,到明清时期,随着近代玻璃的诞生,铜镜逐渐淡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