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9 16:44
河南卫视《华豫之门》2020年海选报名流程公告
请注意:近期有不法人员冒充栏目组工作人员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诈骗钱财。敬请广大藏友咨询华豫之门栏目组
提到《华豫之门》节目,大家并不陌生,目前比较成熟的华豫之门类节目大多在北京。南京和北京相似,作为六朝古都,不仅有浓厚的历史氛围,也蕴育了一大批的古代珍稀,更是暗藏了一大批的民间收藏家,古城南京就像一座巨大的博物馆,文博资源遍布大街小巷。
“华豫之门”是一档华南本土的收藏华豫之门栏目,以百姓大众化的收藏品为对象,通过华豫之门、华豫之门、民间拍卖会、赏宝等一系列流程,充分挖掘埋藏在民间的宝贝,并邀请河南博物院等权威机构的专家帮助民间收藏者辨别藏品真伪。上一季“华豫之门活动”我们收到了来自500多位藏友的千余件藏品,品类玲琅满目,涉及瓷器、玉器、青铜器、字画、名人手稿等,无奇不有。同时,活动邀请了中国书协会员、河南书协理事、文博系研究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副主任、《民间收藏丛书》主编、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栏目特邀专家,中国夏禹文化网(五千文化艺术馆)特约专家,河南卫视《华豫之门》特邀专家、艺术品中国网高级鉴定顾问、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栏目特邀专家,天津卫视《艺品藏拍》栏目特邀专家,检察风云杂志《鉴赏家》专栏专家,上海收藏俱乐部顾问兼专家组成员。并担任北大资源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的顾问及特聘教授。蔡国声老师在上一季的活动中,藏友们大呼收获颇丰。不仅让知名专家鉴定了自己藏品,更学到了许多收藏知识,可以让自己在未来的收藏道路上少走弯路。
华豫之门大讲堂:
和田玉手镯: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国石。2003年10月历经几年的中国“国玉”评选工作结束,和田玉获得“美玉”称号,被中国宝玉石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国石”。
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方运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即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前身。玉文化历史最悠久、最能代表东方文明的古文化之一,玉代表了品德高尚、美好与尊贵。
和田玉在佩带、保养、收藏、展示、运输的过程中难免碰撞损伤,如不慎出现上述情况,就需要对和田玉进行修复。尤其是作为手镯则经常需要佩戴,遇到磕碰在所难辨。注意千万避免与肥皂直接接触,众所周知,汗液带有盐分、挥发性脂肪酸及尿素等。玉件接触太多的汗,佩戴后又不即刻清理干净,时间一长玉件便会受到侵蚀,外层受损,影响原有的光泽度。尤其是白玉,更忌汗和油脂。白玉若过多接触汗液则容易变成淡黄色,不再纯白如脂,平时注意对玉石饰品的保养。
道德赋予玉文化从产生之时,就用玉赋予了道德观,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玉”等都是对玉进行人格化。玉的道德内涵在西周初年就已产生,从那时起,发展了一整套用玉道德观,将其理念化、系统化是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以后,儒家的用玉观一直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儒家道德以其涵盖仁、义、礼、智、信而著称。玉道德便以其为本,象征着伦理观念中高尚品德和情操。在这当中,就有很多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与玉有关的字,多表示美好、崇高的意思。例如,经常有人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来比喻某人高尚的情操和凛然气节。中华民族对玉的偏爱、宣传、推崇,被思想家理念化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历代统治阶级都加以利用。玉的道德和人格化,广泛被民众所接受,是玉器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和田玉用来比喻君子的美好品德,还常常当作情人间表示爱慕的信物,玉是能够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不会时来时走,忽有忽无。玉的坚贞永恒,代表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坚贞、永恒。用玉作为爱情信物,表达了人们对白头偕老忠贞爱情的美好意愿。因此玉作为信物来说是能够充分表达情人之间的各种情感。玉器作为财富的标志,早在原始社会的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中就有表现。大型的墓葬中,作为陪葬的玉器就有几十件甚至上百件,可见墓主是有权有势、财富万贯的首领。到奴隶社会,这种现象更加明显,玉器的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