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栏目组》
公告:华豫之门2020年海选时间请电话咨询
《华豫之门》在加深节目理念的基础上,节目制作团队,基于既有的收视群体为《华豫之门》融入更多的新鲜元素,让节目形态有所创新、更显立体,增强节目的可看性与传播性。
《华豫之门》是收藏爱好者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也是大众讲述和诉说家庭故事的舞台。该节目由著名演员王刚担任主持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年的主持经验,能够突出节目特色,也可以恰到好处地诠释不同文化内涵。每期节目会邀请一至两位明星嘉宾与其他民间持宝人同台展示“传家宝”,讲述各自背后的故事,并由多位专家现场鉴定。明星元素的融入,让原本枯燥的文化节目彰显活力,在保持节目深度的同时提升了节目的娱乐性。比如,配音泰斗乔榛、“花样爷爷”牛犇等老一辈艺术家,相声演员何云伟、李菁,歌手李琦等参与节目,展示各自的“传家宝”,讲述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爱好的广泛受众;同时,使节目具备了更强的可看性与话题性,能够产生更强的社会影响力。另外,明星与草根的结合,也让节目有档次的同时能够“接地气”。在节目中,他们都有传家宝,都是持宝人,老百姓既能感受到来自身边的故事,也能够与明星共同探讨历史文化,节目形态也因此不再单调,而是血肉丰满。与此同时,节目邀请了中国陶瓷专家丘小君、杂项鉴定专家蔡国声、青铜鉴定专家贾文忠、书画鉴定专家金云昌作为常驻华豫之门专家,并增设两位文化专家坐镇点评,既保证了节目的权威性与专业性,也更深入地挖掘传家宝背后的文化,以契合节目理念与主旨。
《如有藏品需要上华豫之门 - 国家级专家鉴定- 藏品交易买卖》请电话咨询
长期征集藏品范围:
1.瓷器:(古代各窑口瓷器、宋代五大窑、元明清官窑)
2.玉器:(高古玉、和田玉、蓝田玉、南阳玉、黄龙玉等)
3.陨石:(石陨石、玻璃陨石、铁陨石等)
4.青铜器:(青铜剑、三足鼎、爵杯、花觚、青铜簋、青铜鬲等)
5.钱币:(布币、方孔铜钱、银元、错版币等)
6.字画:(中国古代书画、名人字画、名人油画、水墨画、近代字画等)
7.药材:(灵芝、鸡宝、狗宝、猪宝、驴宝、马宝、虎鞭等)
8.奇石:(奇石、化.石、鸡血石、绿松石等)
9.杂项:(阴沉木、金丝楠木、崖柏、田黄等)
华豫之门大讲堂:
陈立夫在文化上的工作,主要有根据共产党“唯物论”撰写《唯生论》、《生之原理》两书,加以阐明并比较优劣。1949年随国民政府迁至台湾后,1950年7月,因陈家失势而退出政界。旅居美国近19年(1951年-1969年),并从事《四书道贯》一书之写作,现已有英、日、韩文译本。1969年返台,专事文化工作,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副会长,兼孔孟学会理事长。还有《孟子之政治思想》、《孟子之伦理道德思想》、《人理学》,并主编《孔子学说对世界之影响》、《中华文化概述》、《易学应用之研究》三辑,及主持译印英人李约瑟所着《中国之科技与文明》。此外又主张改良中国医药,曾任台北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撰有《寒风集》、《苦笑录》、《八年来的回忆》、《我的信仰和希望》、《中医科学理论基础之发现及中医合作之必然性》与《中华医药专辑》等书。
立夫先生虽无心做书家,但自幼爱好书法,几十年临池不辍,毕生共创作书法3万余件。1999年百岁生日过后,陈立夫宣布正式封笔。台湾岛内及美国等地收藏陈立夫先生的书作皆须支付润笔费,而对于来自大陆的收藏他都是赠送。
陈立夫先生另一个永远值得人们记起的,是他在多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方面所做的贡献。他的许多经历与话语,今天重温起来仍然十分感人。
陈立夫认为:“真理不分中西,文化为世人所共有,”“在医学方面,如果中医和西医均有治一种病的特效药和特效治法的发明,我们应该使其并存。如中医有桑叶、薄荷发汗,西药有阿斯匹林发汗,就不必用阿斯匹林来打倒桑叶、薄荷,使乡间病者非走十多里路去买西药不可”。他坚决主张“道并行而不相悖”,并决心为融合中西医两种医学理论体系而努力。他反对把“中医现代化”看作是“中医西医化”,主张中西医各取所长、携手并进。“中西医合作具有远大的前景和意义,要在前进的道路上看到光明”。告诫中医界必须虚心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不要自我陶醉;并要求西医要相信中医,不要妄自尊大。这样“二者如能精诚合作,通力研究对方之所长,则能为创新世界上最新之医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临床诊疗疾病的方法,陈立夫主张以疗效为衡量标准。“登山千条路,同仰一月高”。不管是中医之法还是西医之法,无论是药物疗法还是非药物疗法,都必须根据病情之需要而用,不要轻视任何一种治病方法。
陈立夫最反对某些人把单味药的某些成份当作该药唯一功用的做法。并猛烈抨击说这样一来只能把中药研究引向没有希望的死胡同。同时,他对把动物试验强加于人体的实验方法保留自己的意见,认为动物试验也有许多不科学之处,不能以此为借口来否定中医。经几千年对人来做临床实验所得的统计资料,就是今日之中医;用老鼠、兔子等动物,经百十次的实验所得到的统计资料,再用之于人,就是今日之西医。前者缺乏数千年书面的统计,而其实验对象为人;后者有数百次实验的书面的统汁,而其实验对象先为动物再及于人,后者其表面上较为慎重,而实际上动物与人究有不同,所以问题在于信仰与否。比如人吃少量巴豆必大泻无疑,而对小白鼠来说则多多益善,越吃越想吃,若把小白鼠之试验结果用之于人体,岂不谬哉!他始终认为,中药的药理研究必须从药物配伍入手、从复方研究入手,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手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从而使中药的现代研究更具有中医特色。
“我是采矿工程师,对于科学并不陌生,我深恶不学而好武断的人,所以我反对对于未读过一本中医药书籍的人,就一口认定中医为“不科学”。科学必须根据事实,无事实而遽作结论,其本身头脑就是不科学”。如中药的花、叶、根、茎各药用部位的药用效能分得很清楚,这就是科学;又如大黄用得少会健胃,轻度利尿,过量又会引起腹泻。这些都是累积几千年的人身实验所得到的科学实验结果。我们老祖宗以生命换取的宝贵经验,国人怎可将它看成一文不值,这点我不赞成。“中医靠祖宗吃饭,西医靠外国人吃饭”。我们要设法创造自己的东西不要仅是靠人家。更切忌拿别人的东西来砸自己的东西,这是最不应该,最错误的观念。我们千万不要相信西方人比我们聪明,在人文科学方面,我们远超过于他们。在自然科学方面,以前认为一切都是西方人的成就,现在经过英国李约瑟博士的发掘,证明许多东西,中国人早有发明,医学亦然,西人的观念都已经渐渐改变了,独有我们的崇洋自弃者还在入迷。中医之复兴,是中华文化复兴之一环,这绝对不是复古或排外,但也不同意媚外而排内,而是应融会中西医药学二者之所长,以创造世界最新最进步的医药学。真理无中西之分,文化成果应为全人类共享,西医今日所用的一切工具和材料,大部分为其它科学专家所发明,非西医所可自诩为独有,中医尽可使用。
自陈立夫担任台湾“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30年以来,大力促进台湾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交流,被誉为台湾中医中药事业的“守护神”。
陈立夫人物
抗战时期,陈立夫时任教育部长,建立起贷金制度来资助那些来自战区的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像李政道、杨振宁这些后来的知名学者,顺利地念完西南联大,皆得益贷金制度。这项制度,为中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高级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于这段经历,陈立夫颇感自豪,他这样评价自己的功过:“我献身党国数十年,于党政工作,多所参与,成败得失,有待公平,唯有战时这一段教育行政工作,虽然未必能达到理想,总算对于国家,竭尽绵薄。我总觉得百年树人的教育文化工作,乃是最有意义积极的工作,而教育文化事业的兴办,乃是最有收获的‘长途’的投资。”
陈立夫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在100年的漫长生涯中,以20世纪50年代成为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替罪羊为界,正好分前后两个50年。前50年,他是政治人物;后50年,他潜心于研究中国文化,著述甚丰,著作等身,再度引起华人学术界重视。但他对中华文化的挚爱以及期盼中华文化复兴的殷切情怀,却是当今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有评论认为:“陈立夫众多著述留给人类最有价值的东西,也许是他对西方文明负面的严厉批判。他在西方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美国前后生活了20年,他对这个金元帝国可谓知根知底,他认为所谓美国模式决不可以成为世界的样板。他对资本和商人统治这个世界感到忧心如焚。在追求最大利润的驱使下,资本和商人是绝对不会考虑我们这个小小地球的承受能力的,无限的发展,为发展而发展,将把人类带向灾难的深渊。陈立夫呼吁人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生存智慧,回归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不仅体现在陈立夫的学术思想中,而且在他对人生、对健康养生的态度上,也无不闪现着崇仰自然、顺应命运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