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6 22:17
河南卫视《华豫之门》鉴宝栏目组
《如有藏品需要上华豫之门 - 国家级专家鉴定- 藏品交易买卖》请拨打本页面热线电话报名
顺治通宝铸于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入关主国的顺治年(1644-1661年)。法定成色应为铜七,铝锡三,千文一吊,值银一两,然各省的铸造大多有差异并且有私下铸造的。顺治通宝钱面文,以工整的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按照钱的背文区别为五种样式,也就是久享盛名的"顺治五式"钱。第一式:仿古钱。钱径约2.4厘米,重3.8克左右,钱背光而无文。第二式:汉字钱。其钱体制仿照唐代会昌开元,钱背铸造有各地局名一字,排列在穿孔之上或者穿孔之右,其字共22个(户、工、临、宁、原、宣、同、江、西、阳、前、延、襄、东、河、蓟、广、昌、浙、陕、福、云)。钱径2.5-2.6厘米,重3.8-4.5克。第三式:一厘钱。顺治十至十七年(1653-1660年)所铸权银钱,穿孔左边的"一厘"表示每钱折钱厘行用。穿孔右边一般为铸的局名,总共十七个字,比第二式汉字钱少了延、西、前、襄、云五局。钱径2.6厘米,重4克左右。第四式:满文钱。钱背铸有两个新满文,穿孔左边为"宝",穿孔右边为"泉"或者"源",为户、工两部所造。钱径2.7厘米,重4.4克左右。第五式:满汉文钱。钱背穿孔左边是满文铸的局名,穿孔右边是各铸局名的汉字,共有:临、宁、原、宣、同、江、东、前、蓟、昌、浙、陕等十二局。钱径约2.8厘米,重4-5克。顺治五式钱中以第五式满汉文钱的制作最好,铜色滋润,流存于世上最多。另外还有合背钱以及记重记值的当十大钱,都很少见。顺治五式钱为清代货币的形制奠定了基础,以后各朝大多沿袭顺治的钱制,并参照铸行,影响很是深远。
华豫之门大讲堂:
定窑,是中国北方白瓷的中心,始于唐,为邢窑的后继者,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发达。以往文献多记载窑址在河北正定,1938年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瓷村发现古窑址。近年又多次发掘调查,发现了最下层堆积着晚唐的破片;中层的是五代时就已大量生产;最上层为印花、画花的薄瓷片,是属于北宋中期以后,在政和、宣和年间。这些薄瓷片,胎质坚致,釉泽莹润,花纹优美,确是很精进的品种;且有些是官窑性质的,如”尚食局、禁苑、奉华、官”等胎上刻字破片的发现,便可证明。另在西燕山遗址发现粗瓷片的堆集,以及各地普遍发现的定窑瓷器及破片,又能证明定窑在北宋早期以后,也曾大量烧造民间使用的瓷器。定窑以烧造白瓷为主,也烧颜色釉,如红定、紫定和黑定等。根据《君友会-新民窑》记载,定窑,从北宋起,地位增高,各地仿制者颇多。在定窑本身概念中,就孳乳出各种名称,单就白定一种,就有土定、粉定之分。土定,有瓦胎和陶胎两种。瓦胎为淡赤色的土质,陶胎为白土而略黄,质皆松,体较厚;袖色白色中闪黄或闪赤,容易剥落,或有大开片,是原始的及民用的定器。粉定,是进步的及官用的定器,有陶胎和瓷胎,胎质致密而体薄,釉色纯白如牛乳者,或带淡赤色,釉中往往有刷纹,釉面凝聚,如有泪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