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锭真假辨别厦门银锭评估交易

名称:古代银锭真假辨别厦门银锭评估交易

供应商:厦门伯得富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价格:面议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厦禾路589号

手机:18650013905

联系人:李小七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140920381

更新时间:2019-05-22

发布者IP:27.154.202.231

详细说明

  唐代国力鼎盛,经济繁荣,金银自然成为王室和达官贵人们的奢用品。半个世纪来,有大量的唐代金银制品和不少金银饼、铤出土,成为新中国考古的一大亮点。

  1970年10月,西安南郊何家村两瓮唐代窖藏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其中金银器物270件,是唐代金银器集中出土最多的一次。共发现银饼22件,银铤8件。1979年4月,山西省平鲁县屯军沟唐代窖藏出土各种金器金铤193件,其中金铤82件,金饼4件。它们是迄今为止唐代金银器出土最多的两个金银窖藏,引起世人的关注。唐代金饼从形状上看,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西汉的金饼。的确,尽管时代差距很大,但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唐代金饼仅在山西省平鲁县屯军沟唐代窖藏出土,一共4件。从实物看,唐代金饼制作极为粗糙,无铭文,形状似圆非圆,背面低凹,成色仅80%,而且4件金饼大小重量不同,其中一件有被使用过的痕迹,是典型的称量货币。据说这种金饼又叫坛子金,铸造方法简单,是将熔化了的金倒在坛子里铸成。

  唐代的银锭铭文与时代的金银器上的文字一样,尽管是錾刻的,但好象是手书上去的。宋代银锭有錾刻和戳记两种。金代则以錾刻为主。元代早期为戳记,排列无规,背面常铸阴文;晚期银元宝则以錾刻为主。明代的银锭铭文较少发现戳记的。除“金花银”之外,一般都是錾刻。文字排列间隔不规范,尽管有序,但依然给人的感觉是杂乱。清代以前的银锭铭文到目前为止,除了一件上海博物所藏嘉靖三十一年圆锭外,基本上都是阴文。清代及民国的银元宝都是阳文,或许是在银锭成型、还未完全冷凝时砸刻上去的,文字一般没有变化,内容丰富,因地而异。 总之,对银锭的真伪辨识,就是要多接触。要仔细观察,认真琢磨,掌握时代特点,善于总结。碰到伪品时,也需要细细品味,找出可疑之处,归纳作假的方式和采用的技巧。

  唐代银饼则极具特色,已开始规范制作,其上凿刻或墨书铭文,内容涉及铸造部门、人员、重量、年月、白银来源、官员职务姓名、工匠名等等,如“怀集县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十两专知官王问乐典陈友匠高童”。从银饼铭文内容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时的白银已被应用于租庸调、税口银、市场税收等赋税方面。

  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银饼22件,其中4件刻有铭文,内容分别是:“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十两专知官令彭崇嗣典梁诲匠王定”,“怀集县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十两专知官王问乐典陈友匠高童”两种。这4件银饼系庸调税银。

  同时出土的还有铭文为墨书的12件银饼,铭文内容为“东市库郝景五十二两四钱”“东市库赵忠五十两半”等。同年,洛阳隋唐宫城遗址出土银饼一件。形制与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庸调银饼相似,刀刻的铭文内容为“通州税口银纳官朱义云二十三两”。“税口银”是地方政府将征收来的口税折换成银,上缴到京城的税银。“纳官朱义”即主管纳税的地方官员朱义。“通州”属山南道,位于四川达县。这件银饼就是通州上缴京城国库的税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