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赵无极,旅法画家。赵无极1921年生于北平一书香世家。其家族渊源久远,族谱可直溯宋朝皇燕王。赵无极自小即天资聪颖、对文学、中外历史极感兴趣。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亲和叔父,对绘画艺术都十分重视。他的父亲常不厌其烦地从美学及技巧的观点向子女解释一幅作品的伪劣,他的叔父则经常从巴黎带回一些仿制名画的明信片送给赵无极。在一个知识份子家庭中,大家都对绘画艺术倍感兴趣与好奇,他便是在这种环境下激发起成为画家的抱负。
赵无极从塞尚、毕加索过渡到克利,此时艺术也从架构一个完整的世界过渡到随机创作的阶段。至此,观众已无法直接从视觉形象来定义作品的内涵,1952年的作品“静物”,即是此类转型作品的典范。画面中随意置放一些乾树枝及杂物,造型奇特且充满荒凉、神秘的气氛。对艺术家而言,静物是色彩与符号,在一定光线下,配上各种冷暖色调的合,他摆脱了具象画风,从分解主观的外表,使客观的形体以简单的形式出现。 1958年的作品“云”之后,赵无极的作品不再有标题,他仅在画布背面注明创作日期。
早在1985年,赵无极就有作品上拍,从1985年至1996年的10年间,赵无极市场表现一般,其间送拍的作品多为版画,所以价格也相对低廉。而到了1997年,价格却突然暴涨,当年共有15幅作品上拍,全部成交,价格涨至76231美元,成交价比1996年上涨2.6倍。但到了1998年,成交价则迅速回落,腰斩一半,仅为29457美元,成交率为73%,此后几年成交价基本维持在5.4万美元左右。
1997年大升、1998年速降,都与当年的亚洲经济危机有关,此时的台湾在经济上遭受重创,画廊业全面进入休眠状态。而此阶段赵无极的整个收藏市场恰恰是由海外华人,即以台湾藏家为主支撑的。
随着台湾经济的式微,苏富比[微博]在1999年将台湾业务并入香港。佳士得[微博]于2001年将台湾西画拍卖移至香港,设立“20世纪华人艺术”板块,主打大陆和海外华人作品。2000年以后,赵无极成为香港艺术市场华人艺术板块的重要成员,并催生了多个成交高价。
2005年,赵无极大型三连屏油画《June-Octobre》,在香港佳士得春拍“20世纪中国艺术及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中,拍出1804万港币的天价。当年赵无极作品送拍68件,成交率90%。
2006年至2008年之间,伴随着中国艺术品交易的日渐升温,赵无极的市场价格也持续上扬。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开始,全球艺术品市场骤然遇冷,赵无极的市场也受到影响,但成交价和2007年基本保持水平,仅下降5.14%。成交率大幅下降至60%,流拍量增大。需要指出的是流拍多集中在小幅作品和版画的范围。
2009年至2013年,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中国艺术品市场一枝独秀, 2008年短暂调整后,再度暴涨,2011年又是一个高潮年。赵无极的作品在这一轮中表现仍然强劲,特别是其中涌现多支机构投资资金,成为2011年艺术市场值得研究的现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