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结果公布征集
清乾隆
银胎浮雕透明珐琅花卉纹觚一对
“乾隆年制”双方框四字楷书画珐琅款
H: 22.8 cm(2)
本品为银胎,喇叭口,鼓腹,胫部外撇,气韵高贵,端庄稳重,给人以亭亭玉立之感。全器采用银胎錾胎填珐琅工艺制作,通体以錾刻线条纹为地,其上錾刻精美花纹,以蓝、绿、粉、黄等釉色填彩,设色纯正饱满。颈部与胫部主体纹饰上下基本对称,均饰花卉纹及蕉叶纹,花卉盛开,缠枝纹翻卷自然,姿态鲜活,与华美绚丽的釉料、线条底纹完美结合,倍添华绮,腹部亦饰同样的花卉纹。底部施白色珐琅釉,中心画珐琅蓝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四字楷书款,是清宫珐琅器上的标准乾隆款。
本品以银胎填珐琅加画珐琅两种工艺,集于一身,极为罕见。整器减地雕镌使纹样轮廓线凸起,纹饰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繁简有致,工艺细致而精巧,美观而又寓意美好,布局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给人雍容华贵之感,具有浓厚的宫廷气息。
此类器物是先在银制胎体上錾刻出花纹,再填烧透明珐琅,在种类上属于錾胎内填珐琅。有关专家调查,这类银胎浮雕内填透明珐琅器物应该是一种技术创新型产品,制作量不多,迄今为止只在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有极少的收藏,数量只有寥寥12件。
内填珐琅又名“拂郎嵌”,也有“錾胎珐琅”之称。《格古要论》中说其制法与“大食窑”器(即掐丝珐琅)相似,唯器表的纹饰不是焊丝在铜胎上,而是经过雕镌减地使纹样轮廓线起凸,在其下陷处填充珐琅釉料,再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由于錾胎起线粗壮,故装饰花纹显得粗犷豪放,无接缝。内填珐琅最初是在公元十一世纪由法国里摩的珐琅工匠发明出来,现中国已知最早的内填珐琅器为故宫收藏的一件明宣德款的勾莲纹小圆盒。
本品以银作胎器,在银胎上錾刻出花纹,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珐琅釉料填于银胎花纹上,低温多次烧制而成。由于银作为贵金属具有贵重和坚固性,而珐琅釉料晶莹、光滑极具装饰性,作为宫廷陈设用品,既能为宫廷装饰增添色彩,更能体现出封建帝王的尊贵地位;显示其出身的非凡,也显皇室用器之雍容华贵,气度不凡。
明万历
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螭龙耳玉壶春瓶
“景泰年制”款
H: 20.2 cm
此器以精铜为胎,通体掐丝珐琅为饰。底部刻款“景泰年制”。蓝绿色珐琅釉为地,其上以红、黄、白等色掐丝勾勒出缠枝花卉纹,花朵姿态饱满,枝叶蜿蜒灵动,如行云流水般铺满瓶身,尽显繁缛华丽之美。这些缠枝花卉不仅是装饰,更暗含“生生不息”的吉祥寓意,是明代工艺中对自然与祥瑞的双重追求。
瓶的双耳设计尤为精妙,是一对鎏金螭龙。螭龙身形矫健,爪握瓶身,昂首挺胸,神态威严又不失灵动,鎏金工艺让其在红、黄繁花的映衬下更显华贵,既具实用的持握功能,又为器物增添了威武的装饰性,体现了明代工匠对神兽题材的娴熟运用与艺术化表达。
瓶型遵循玉壶春瓶的经典制式,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线条流畅优美,比例协调雅致。颈部与腹部的鎏金弦纹,以及足部的鎏金莲瓣纹装饰,与掐丝珐琅纹饰层次交错,让整体视觉富有节奏变化。
明晚期同类纹饰及装饰手法之器可参阅故宫博物院藏品。此器集掐丝、珐琅、鎏金等工艺于一身,将金属的坚硬与珐琅的绚丽融为一体,缠枝花卉的柔美、螭龙的刚劲、瓶型的典雅相互碰撞,不仅是万历时期宫廷工艺的代表,更是明代珐琅艺术在造型、纹饰、工艺融合上的典范,历经数百年,仍以其富丽堂皇的风貌,诉说着明代工艺的辉煌与文人对雅致生活的追求,是明代珐琅工艺的璀璨杰作。
清乾隆
铜鎏金錾花嵌料仿宝石花盆一对
38×26×13.5 cm(2)
此对花盆以铜为胎,通体鎏金,那一层熠熠生辉的金色,华贵而庄重,仿佛将皇家的威仪凝于其上。整体呈长方形,造型规整大气,四条足台设计精巧,足部饰有精美的錾刻纹样,与盆身的装饰风格浑然一体,既保证了花盆的稳固,又增添了艺术美感。
盆身的錾花工艺极为精湛,匠人以细腻的手法在金面上錾刻出繁复的缠枝花纹,这些花纹线条流畅,卷曲自然,如行云流水般布满盆身,尽显工艺的细腻与考究。缠枝纹间,还嵌有各色料仿宝石,红的艳丽、蓝的深邃、紫的神秘,一颗颗仿宝石色泽饱满,在金色的映衬下,愈发璀璨夺目,仿佛将漫天星辰浓缩于这一方花盆之上,尽显奢华富丽。
盆身正面还设有开光区域,开光内的纹饰更为精美,色彩搭配也更为丰富,珐琅彩的运用让纹饰显得格外艳丽,与周围的錾花和嵌宝相得益彰,形成了层次分明、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装饰效果。口沿处还饰有回纹,回纹规整对称,古朴典雅,为整个花盆增添了一丝庄重的古韵。从此对花盆的工艺和装饰风格来看,它无疑是乾隆时期宫廷造办处的精品之作。这件花盆集铜鎏金、錾花、嵌宝、珐琅等多种工艺于一身,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它不仅是一件实用的花盆,更是一件极具艺术价值的工艺品,体现了乾隆时期宫廷艺术的最高水准,也反映了当时皇室对奢华与精致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