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香港皇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结果查询征集2025
尼泊尔14-15世纪
铜鎏金妙音佛母像
18.5 cm.high
妙音佛母是一位示现女相的智慧本尊,亦可称为“妙音天女”,是藏传佛教中的智慧和文艺女神。妙音佛母也常被认为是音乐女神。修持妙音佛母可以开发智慧,增福慧根,得善妙辩才破诸外道邪论。
此尊妙音佛母坐像,身体呈微扭姿,双手作抱琴状,指尖操按琴弦,神情专注,凝神弦歌,只分铸之维那琴已憾失。根据《五般若经》,维那琴琴头为大雁形状,鸟头向内。佛母头戴三叶宝冠,冠叶中央以大颗宝珠为饰,面相秀美,胸部刻画含蓄,符合清代造像之审美;项链及胸前璎珞呈简洁的线条或连珠式,双脚自然交叠坐于圆型大莲台之上。在妙音佛母主题的唐卡作品中,我们常可见其下身穿着七彩条纹花色的裤装,所以在大多数妙音佛母的雕塑作品中,双腿处多刻画平行条纹来表现七彩条纹裤装,而此尊像的腿部,则以一道道繁复不重复的刻花来表现条状纹饰,近裸的上半身,亦于左肩处斜披刻满各类花朵图案的饰带,更添华贵。莲花底座风格明显,上沿饰一道连珠纹,莲瓣宽大平顺,扁平舒展,并以川字纹表示叶脉,这种形式唯尼泊尔特有,极具鉴赏与收藏价值。
清乾隆(宫廷)
铜泥金花光鬘天菩萨(六品佛楼)
16.5 cm.high
款识:“大清乾隆年敬造”、“花光鬘天菩萨”、“德行根本“
清朝前期,为了加强疆域统治和思想统一,朝廷对藏传佛教推崇备至,六品佛楼即是在此背景下,乾隆皇帝耗费巨大财力从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间(1758-1783年),先后修建和装修的一种独特的供奉佛堂,达8处之多。紫禁城内有四座;畅春园一座;承德避暑山庄有三座。目前,只有紫禁城里梵华楼中的绝大部分佛像、唐卡、佛塔、法器保存至今,其它七座基本上物去楼空或者已成废墟。
“六品”,是指藏传佛教格鲁派根据修行者不同根基而设立的六个不同层次的修行内容,以契合藏传佛教黄教所主张的显密兼修、依次而行,由浅入深的思想。以梵华楼为例,七开间,上下两层,明间楼上供宗喀巴大师像、楼下供佛塔、龛或旃檀佛像。除中间明室以外的六间分别代表般若品、无上阳体根本品、无上阴体根本品、瑜伽根本品、德行根本品、功行根本品,这亦是清宫档案称之为“六品佛楼”的缘由,它的正式名称是“妙吉大宝楼”。每一品间楼上墙上小龛中供奉小铜佛像,龛下供奉诸品相对应的法器和经典,楼下各间供各式佛塔。六品佛楼每间供小型黄铜造像122尊,六间共供732尊,每尊佛像都有三道款识:纪年款、佛名款和所属之品款,是研究藏传佛教尊神图像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也是鉴别清宫“六品佛楼”所供佛像的一个重要标志。
六品佛楼所供奉的铜像,集合了藏传佛教显密主要神像,展现了其神系庞大,形象丰富的特点。花光鬘天菩萨这一神祇,就是在宗教艺品中非常罕见的造像题材,本尊在造型装饰及三道标志性的款识上均表现了清宫六品佛楼供奉的突出特色。
此尊菩萨为一面二臂。头戴五叶宝冠,头顶结葫芦形发髻,髻顶以摩尼宝珠顶严,宝冠缯带在上耳际打横结,于耳后上扬;菩萨面相清秀,呈寂静相。袒露上身,肩披帛带,下身着裙,佩饰花型耳珰、项链、臂钏、手镯、脚镯,仅身体裸露部分泥金。左手掌于胸前竖立,右腕搭膝,手掌平伸向外。半跏趺坐于圆边三角形覆莲底座上,莲瓣细长,排列整齐,底座正面下沿刻“花光鬘天菩萨”名称。上沿有“大清乾隆年敬造”阳铸款,背面有“德行根本”款标明所属之品。同题材造像可参考“六品佛楼”仅存的一栋—“梵华楼”藏品,此尊供于西壁第二层第五龛。
14-15世纪
铜鎏金宝座与背光
56 cm.high
本件背光底座根据其形态推断应系一尊释迦牟尼佛坐像原配附件,背光上摩羯鱼、迦陵频伽、胁侍菩萨一应俱全。从装饰细节看,此件背光应出自明代藏中地区一尊小型造像。莲座为亚字形方台座,上小下大,中间为一束腰,正中为宝瓶装饰,两侧各雕雪狮一只,雪狮一臂上举,支撑台座,造型生动活泼。加工工艺精致,保存状态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