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25拍卖结果查询征集

名称: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25拍卖结果查询征集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3.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22973931

更新时间:2025-11-13

发布者IP:223.153.207.37

详细说明

  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25拍卖结果查询征集

  明永乐(宫廷)

  铜鎏金摧破金刚像

  21 cm.high

  著录:《鸣鹤清赏:瑞宝阁藏金铜佛像》,邢继柱著,文物出版社,2012年,210页。

  此尊明永乐宫廷铜鎏金摧破金刚像,造型标准,题材罕见。造像一面二臂,三目圆睁,呈微忿怒相,左手于腰侧持金刚铃,右手于胸前托十字金刚杵,持物保存完好。摧破金刚(Vajra-Vidarana)在藏传佛教中属于密宗事续,有净化、除秽、毁灭敌人的威力,与秽迹金刚相似。藏名多杰南炯,多杰(Dorje)是为“金刚”之意,“南炯”(Namjom)为“破坏”之意,汉语也被称为摧碎金刚、坏相金刚,是金刚手的忿怒化身之一 ,为元、明宫廷共同信奉的密宗尊神。此像结合了汉、藏两地的佛教艺术传统,为明代永乐宫廷造像的标准范例,以高超的艺术水准呈现了摧破金刚无坚不摧的力量以及明代宫廷造像辉煌华丽的皇家风范。

  摧破金刚这一题材在明代永宣宫廷造像中是比较少见的。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明永乐摧破金刚像,与本尊在造型上基本完全一致(图1),见王家鹏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藏传佛教造像》,页224,编号213;北京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件(图2);布达拉宫存一件,见乌尔里希·冯·施罗德著,《西藏铜佛造像》卷二,页1256,图346D;另一件藏于大昭寺,见同上,图346E。

  本件摧破金刚呈跏趺坐,躯干呈微妙的三折枝式,一面二臂,右手结期克印,托十字金刚杵于胸前,左手亦结期克印,握金刚铃于腰际。头面方阔,三目圆睁,双唇微抿含笑,既不同于慈眉善目的寂静相,又不同于青面獠牙的忿怒相,属于二者兼有的寂忿相。寂静与忿怒合二为一是本像的特点,在明永宣宫廷造像中是罕见的。

  孩童般的纯粹、洁净,和无坚不摧的威猛力量,两个看似矛盾的特点在这件摧破金刚像中得到了堪称完美的融合。尊像方圆的脸庞透着威猛之气。舒展的弯眉下杏眼圆睁,目光毫无畏惧地瞪视前方,眉心另开一目,三目齐睁以威慑凶邪。鼻梁秀丽挺拔,嘴唇笑意盈盈。造像的手臂粗壮,手、脚宽大,关节分明,富力量感。童真却不柔弱,威慑而非凶恶,在古今造像艺术的历史中都少有成功之作。本文将例举几例15世纪创作的摧破金刚像,从威慑与慈悲、寂静与忿怒的平衡点来分析本件明永乐宫廷造像。

  摧破金刚法从元代开始在中原流行。蒙元入主中原,推崇藏传佛教,奉西藏、西夏的藏传佛教僧人为国师,管理中原的佛教事务,摧破金刚法成为了元代宫廷佛事活动奉行的主要密法之一。元人骁勇善战,崇尚武力,对摧破金刚的推崇也许源于其毁灭敌人的威力。飞来峰第53窟存有一尊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开凿的摧破金刚像(图3),造像右手于胸前托举十字金刚杵,左手结期克印于腰间持金刚铃,三目圆睁,紧闭双唇,表情平静,身形微胖。飞来峰石窟是蒙元统治下的中原地区最重要的佛教造像群,由元朝统治者授意藏传佛教僧人修建,因此飞来峰此像可为摧破金刚在元代中原地区的流行提供佐证 。

  继元之后,摧破金刚在明代宫廷的佛教体系中继续得到推崇。 永乐、宣德年间明宫廷直接参与创作的摧破金刚有三类形象留存:1. 永宣宫廷铜鎏金造像,2. 青海瞿昙寺三世殿北壁中的摧破金刚壁画(图4),3.明永乐内府御制泥金手书经咒集(简称明内府金藏经)中的摧破金刚插图(图6、7)。这三个形象创作的年代非常接近。

  本件明永乐造像、瞿昙寺壁画、以及明内府泥金写经的创作年代相差不多。同一时代,同一题材,但面貌却并不相同。从永宣造像和瞿昙寺壁画、再到明宫廷内府写经,摧破金刚的“忿怒化”被削弱了,从忿怒相演变成了寂静相。例如本场这尊像,虽三目圆睁,但双唇紧抿,已基本呈寂静平和之相。

  此像头戴花冠,头顶束高发髻,余发垂肩,耳侧有扇形花结和U字形翻卷的宝缯,耳下垂圆环。面相饱满,有三目,皆呈睁视,神态威严而生动。上身胸前饰U字形连珠式璎珞,双肩披帔帛,下身着长裙,腰间亦有连珠式璎珞装饰,手腕、臂和腿部皆饰有钏镯。裙子与帔帛采取写实手法表现,衣纹流畅优美,生动表现出丝织物自然的质感。躯体浑圆,四肢硕壮而有肌肉感。跏趺端坐于半月形莲花宝座上,右手当胸托羯磨杵(十字金刚杵),左手置左膝执金刚铃,为此尊身份的重要标识。莲座造型规范,装饰讲究,其上下呈垂直状,座壁满饰一周莲花瓣,莲瓣饱满有力,瓣尖饰有立体感极强的卷草纹,上下边缘又各饰一周大小一致的圆形连珠纹。莲座上刻“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款,标明为明代永乐宫廷制作,铭文从左至右书写,字体劲健柔美。莲座的底部可见八个均匀分布的剁口,用以固定装藏的底盖。整体做工精细,品相完美,堪称明代宫廷造像中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