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香港皇室国际拍卖公司增大成交率盛大开拍
“苕苕三玉树,挺生东海隅。”
——清·王士禛
这组包括张贞与张在戊、张在乙父子用印的德化白瓷、水晶兽钮印章,其中有张贞的“张贞字起元”、张在戊的“张在戊印”“申仲”“申中”“在戊”“张在戊字申仲”,张在乙的“张在乙印”“亶安”等,记录了清初山东安丘著名的篆刻世家张贞家族的文化传承。
张贞(1636-1712),字起元,号杞园,山东安丘人,明末清初一代名儒,饱读诗书,文声载誉大江南北,与顾炎武齐名,有“南顾北张”之誉。张贞是印学家周亮工的得意门生,周亮工当年在山东青州任海防道佥事,他是一位学者官员,也是著名篆刻鉴赏家。在青州任职的第二年,周亮工着手整理《赖古堂文集》和《赖古堂印谱》,准备刻版流传后世。但周亮工公务繁忙,就将张贞招至麾下,担当《赖古堂印谱》审订工作的助手,张贞为《赖古堂印谱》所写跋文中提及,“栎下先生与印章一道,独有偏耆,不特于一时作者,如穆倩师、黄济叔、穆生诸子,求之曾不遗力。凡文士中有志斯道者,必令奏刀,得其一章半篆辄喜形于色。积久几至万颗,精遴之,尚存数千,奇丽怪伟,工妙绝世,所谓兰亭无下品也。先生官青州,宾友歙集,必出行笈所携,传观为乐。余每过从先生,以其有同好,命之审定甲乙,然后登谱。”《赖古堂印谱》四卷共录印1550方,与《学山堂印谱》《飞鸿堂印谱》并称印学史上著名的三大印谱。鉴于编纂浩繁,张贞报请周亮工,把长子张在辛招来,参与收录、钤印。
张在辛(1651-1738),字卯君,号柏庭,又号子舆,清初书法、篆刻家、金石鉴赏家。张贞长子。自幼岁学画,镌刻印章,后随父北到燕赵,南游吴越,结交天下名人,常与王渔洋、魏禧、王岱、曹贞吉、尤侗、朱彝尊、高凤翰、金农等人研究绘画、篆刻。张在辛是张贞三子中的领军人物,其艺术成就最为全面。在篆刻领域,张在辛总结一生经验,于88岁高龄完成《篆印心法》。该书系统阐述了篆刻的字法、章法、刀法及修制技巧,首次将刀法归纳为“直入法”“切玉法”“斜入法”三类,并提出“合为一家眷属”的审美理念,强调印面文字需风格统一、气息融洽。他还披露了用小镜子修正渡稿、以布擦印面等独门技法,与近代吴昌硕的做印法不谋而合。其篆刻风格秀逸工稳,朱文取法元人,白文直逼秦汉。
张在戊(1668-1738),字申仲,号则庵,清山东安丘人,例贡生,清代金石鉴赏家、篆刻家。张贞次子,与兄张在辛、弟张在乙并称“三玉树”。张在戊精于金石考据,著有《宝典》48卷,系统梳理了汉唐以来的印玺制度、制印技艺及用印习俗,被时人誉为“有明三百年无此大著作”。该书稿本现藏山东博物馆,是研究中国篆刻史和金石学的重要文献。张在戊还有幸得到程邃的亲授,他的篆刻风格与兄长一致,朱文秀逸,白文古朴。
张在乙(1675-1733),字亶安,号缓庵,张贞季子,亦善刻印。作为张氏家族的印人之一,他常随父兄遨游南北各地,不断提升自己的篆刻技艺。他参与合钤《相印轩藏印谱》,在张氏家族篆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作品和艺术活动也为齐鲁印派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清张在戊、张在乙、汪际熙、高凤翰等用
德化白瓷、水晶兽钮印章一组四十三件(一盒四屉)
尺寸不一
RMB: 500,000-800,000
印文:
1.所历厌机巧。2.杨霞。3.在戊。4.申中。5.高仲子翰。6.张在戊字申仲。7.亶安。8.冯溥。9.小自在。10.张在乙印。11.张在乙印。12.松赖阁。13.张在戊印。14.易斋。15.宸藻。16.偷闲。17.张在戊印。18.亶安。19.沙步草堂。20.高云共此心。21.敬则福。22.孔索。23.汪际熙印。24.饥雁待一呼。25.申仲。26.国琦之印。27.张此之印。28.张贞字起元。29.飞云阁。30.东鲁渔樵。31.道。32.精白弓衷。33.不识人间□□□。34.保世滋大。35.学津先生之章。36.留耕堂印。37.裴卿。38.大学士章。39.邃古斋。40.愚山洏水佳处。41.沧江虹月。42.书声剑气。43.参斋。
1720年,张氏三兄弟辑自刻印2000余方成《张氏一家印存》,1736年,又合辑三人刻印900余方成《望华楼印汇》。张贞挚友、清初大诗人王士禛曾赞张氏三兄弟“苕苕三玉树,挺生东海隅。”张在辛之子张敬舆、扶舆、重舆及侄儿张壮舆等也善治印。文人篆刻风气至清初从苏皖地区逐渐向北方渗透,张贞及张在辛兄弟的出现,使齐鲁印坛摆脱了一片荒芜的状态,并由此成为当地篆刻艺术的标帜,像山东籍印人高凤翰、聂际茂、郭伟绩等,皆师事张氏。张在辛82岁时绘制《荆花世茂图》,画中古松茂柏分居两侧,几株紫荆相伴。张在辛身着紫袍坐于中,张在戊身着青袍居于左,张在乙身穿绿袍坐于右,紫荆象征着家庭和睦、兄弟亲情,这幅作品现藏青岛市博物馆,成为研究张氏家风的重要实物,而这组张氏父子的用印更是见证了清初山东安丘的这个篆刻世家的传承和发展。
香港皇室国际拍卖公司增大成交率盛大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