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标准费用授权书征集
周思聪 1939-1996
藏女
镜心 设色纸本
45×68.5 cm.约2.8平尺
钤印:周
对这批人体画,我作过这样的概括:“她赋予作品质朴乃至粗糙的美感,避免典雅化与甜俗化,宁笨重勿玲珑,宁拙稚勿巧媚,宁丑勿俊美……造型、笔线和姿态都传达着生命历程的沉重和艰辛。”“作品超越了官能刺激而直抵精神领域,单纯的裸体揭示了流逝着的生命,和这种流逝不可挽回的悲剧性。”这批作品画在很小的卡纸上,很少展览。但它们既有形式上的,也有精神上的价值,有助于我们理解周思聪的艺术历程和内心世界。
周思聪 1939-1996
荷
镜心 水墨纸本
41.5×41.5 cm. 约1.6平尺
钤印:周
说明:本拍品发表于《周思聪水墨画集》,艺达作坊出品,1993年。
展览:“世纪留音—2025秋拍周思聪、卢沉作品展”,2025年11月3日-11月8日,嘉德艺术中心三层·中厅空间。
RMB 10,000–20,000
1985年后,周思聪始终生活在严重类风湿的病痛之中。在足不能出户、手难以握管的境遇中,她渴望重返大自然,经常驱动着变了形的关节执笔作画,陆陆续续画了许多荷花和山水风景小品。这些作品尺幅不大,大都随意泼写,其中以雨荷、秋荷为多,湿润幽寂。画时适当用矾水,把笔墨与肌理融为一体,她不是像古人那样强调对荷花的近距离刻画,表现它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妍美,而是将它们安排在一定距离之中,突出荷塘或清幽、或迷离的气氛和情境。更确切地说,这是画家因渴望自然而对自然的一种想象和再造——在体验了人生悲喜、生命内蕴之后对自然的想象性观照。这观照充溢着爱与感伤,如我在《寄至味于淡泊——周思聪作品的内涵与风格》一文所说:“《彝族女子系列》对人生的淡淡咀嚼,在荷花中悄悄继续着,其味更淡,且罩了一层雾气般抒情的忧郁。凋残和生机、寂寞和热情、愁思和愉悦交织在一起,融化成墨、色、景、象。这是单纯而又丰富,直抒心曲又不带杂质的美。画家的创造力在疾病中变得更富敏感性,更纯粹了。”
周思聪 1939-1996
晚风池莲香度
镜心 水墨纸本
51×102 cm.约4.7平尺
钤印:思
出版:《中国水墨画精选集2·周思聪》,第94-95页,山美术馆出品,1997年。
展览:“世纪留音—2025秋拍周思聪、卢沉作品展”,2025年11月3日-11月8日,嘉德艺术中心三层·中厅空间。
RMB 10,000–20,000
上面说过,在新时期,周思聪没有卢沉那样的内在矛盾,所以她的创作更多,也更统一和自然。但这不意味着周思聪没有理性的思考和思想的转折。成长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过“文革”的一代人都经历了反思与转折,所不同的只是转折的方式与程度不同罢了。周思聪始终关注着社会和文化艺术的大变革,并且有着自己毫不含糊的立场与态度。1986年,她能以全票当选中国美协副主席,除了女性这一条件之外,凭的完全是她的高尚人品和艺术成就——她的朴与真、诚与善、刚与正,她的鲜明爱憎,她作品的广泛影响等。对于一系列社会和艺术问题的反思,她和卢沉是一致或接近的,但对于自己画什么,如何画,彼此的选择和态度却和而不同。如前面谈及的,卢沉的选择多出于理性诉求(我应当这样画,这样画才新、才对),周思聪的选择则多出于感性诉求(我喜欢这样画,这样画才合心、适意)。这从她的自述也能得到证实——“画画的事,常常是只可能意会不能言传”,“我相信自己感悟到的一切”,“我觉得艺术表现形式,它都是感情的需要,并不是说我想追求一种形势这种形势就来了”,“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了自己的感情,而又被一部分人理解,是最令人感动的了。“艺术思想主要是在心理、情感层面进行的,即如何用个性化的视觉语言形式表达人类的情感与心理,这也正是说”周思聪是更纯粹的艺术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