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香港皇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征集处总负责人
清“云台飞瀑”灵璧石立峰
75×40×65 cm
估价:RMB 80,000-100,000
灵璧石立峰,取皖地灵璧佳石为材,石色灰褐,若古陶经霜,质坚且润,叩之音若磬鸣,清越悠长。其形制巍峨,宛若崇山孤峙。主峰峻拔,巅顶巉岩突兀;旁岫拱卫,或曲或伸,如群峦环伺。石身褶皱层叠,纹理如浪涌潮生,凹凸之间,尽显山岩之苍古;洞窍玲珑,或圆或扁,似天门半启,通透幽深。石表满布岁月雕琢之痕。细察之,皱纹深密,如老藤盘石,又似冰裂留迹;洞壁周沿,纹理萦回,若云气缠绵。更有石肌之上,隐现银线石筋,与灰褐石色交织,若霜痕覆嶂,为立峰平添荒古之趣。石之一侧,阴刻四字“云台飞瀑”。
清早期“片云”灵璧石诗文铭立峰
H 45.5 cm
估价:RMB 300,000-400,000
此灵璧石诗文铭立峰,卓荦不群,尽显灵璧名石之妙韵。观其形制,若奇峰拔地而起,峻峭不凡。石身巍峨耸峙,上有主峰傲立,旁有次峰拱卫,高低错落,顾盼生姿,尽显山川之雄浑气势。其体态曲折多变,线条刚柔相济。石表褶皱嶙峋,沟壑纵横,纹理变化万千,如苍龙腾渊,若云气缭绕。孔洞密布,大小不一,相互贯通,清风穿隙而过,发出细微声响,如丝竹之音,缥缈空灵;光影穿梭其间,明暗交错,虚实相生,营造出幽远深邃的意境,令人遐思无限。尤为精妙者,乃石身之诗文铭刻,文为“昌开四面,色润声清,娲皇补天,遗此片云”。诗文内容或咏叹山川之美,或寄寓文人之志。其下所承木质底座,精雕细琢而成。边缘处饰以如意云头纹等传统纹样。底座之沉稳厚重,与灵璧石之奇秀灵动,相辅相成。
清 阮元款英石山子
H 28.8 cm
估价:RMB 80,000-100,000
此阮元款英石山子,英石为材,质坚而润,色呈青灰,古意盎然。石之形制,奇崛多姿,宛若天然山峦之缩影。石身纹理,乃其最精妙处。褶皱层叠,如波似浪,或疏或密,或深或浅,皆岁月自然雕琢而成。石表孔洞错落,大小不一,或如天窗窥云,或似幽穴通冥,相互贯通,虚实相生,尽显“透”之妙趣。石之峰峦,高低错落,或突兀耸立,如剑指苍穹;或平缓舒展,若丘壑绵延,于方寸之间,营造出山川丘壑之雄浑意境。石上有镌刻之迹,“静者石,安者立,知静安,得所止。阮元。”石下承以底座,造型简约,与英石之自然野趣相得益彰,稳稳托住石身,使整座山子更显端庄稳重。观此英石山子,石之形、纹、孔、款,无一不精,乃如揽山川入怀,可赏可品。
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揅经老人、怡性老人,江苏扬州仪征人。清中期仕宦、经学家、训诂学家、金石学家。阮元倡朴学,曾延揽学者编纂刊印,主编《经籍籑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等,于算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诸方面亦多建树,史称其“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是乾嘉学派晚期代表人物,亦为扬州学派之柱石。
清 太湖石立峰
H 177 cm
估价:RMB 100,000-200,000
来源:姜玉军先生旧藏。
展览:“石丑而文:古代赏石艺术特展”,杭州西湖博物馆,2024年1月8日至4月8日。
此石采自太湖之滨,负天地造化之奇,成立峰之态。其形磊落,欲冲霄汉;又似灵岫出云,缥缈无定。石表苍古,色呈灰褐,间有白垩斑驳,如霜雪凝于巅崖,又如云岚积于岫壑。周身孔窍环生,大小错落,深浅不一。或如圆瓮半掩,或若月轮初缺,或似窦穴幽幽,或类天窗朗朗。孔窍之间,石脊宛转,棱线起伏,若波痕遗于沧溟,又若折戟沉于沙碛,鬼斧神工,非人力可及。观其正面,一孔巨者居中,旁生数窍,勾连交通,若洞穴之幽深,可通幽冥;转至侧面,窍若繁星散布,疏密有致,日光穿射,明暗交错,恍若星河垂落石上。石之巅,棱角峻厉,似经雷劈斧削;石之麓,浑朴敦实,如承千钧之力。此石曾经陈设在杭州西湖博物馆举办的“石丑而文:古代赏石艺术特展”展厅进口处,其石遍身窍孔,四面可观,气度不凡,让人联想到白居易咏赞太湖石的名句:“错落复崔嵬,苍然玉一堆。峰骈仙掌出,罅坼剑门开。”
清乾隆 “蜗寄居士清玩”款瓷砚山
16×9×7.7 cm
估价:RMB 40,000-60,000
此砚山以瓷仿石,工艺精妙。瓷胎坚致,色作墨黑,间杂银灰、茶叶末色斑纹,摹天然山石肌理,浑然若真。山形错落,峰峦起伏:或峰巅峭拔如剑,棱线锐利,似欲刺破云汉;或岩岫低回,沟壑幽深,纹理褶皱自然,若风雨剥蚀而成。石面遍布细孔凹凸,或疏或密,或深或浅,细观之,烟岚缠绕,野趣天然。砚山底部镌“蜗寄居士清玩”款,字体古雅,笔画劲挺。承紫檀木座,座雕卷草纹,婉转灵动,与瓷山苍古相映,更添雅致。整器融瓷之工巧与石之天趣,外黑刚毅,内白雅致,唐英之器,果然匠心独运,诚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此种以瓷仿石质研山的作法,属于清代新兴的瓷器品种──雕瓷(或称为瓷塑)。这是刻意摹仿金、石、木等器物的质地、色泽和形制之特种瓷器。雕瓷虽可以远溯到西晋时期,但直至清乾隆年间的景德镇才开始大盛,工匠技艺也更为精进。乾隆时期的朱琰在《陶说》中记述当时景德镇各种雕瓷工艺品:‘……戗金、镂银、琢玉、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雕瓷因需完全摹仿各类工艺品或自然物,艺匠往往透过如圆雕、捏雕、镂雕或浮雕等各种技法,以力求传达神韵。北京故宫藏‘清乾隆瓷仿英石笔山’、‘清乾隆款瓷山石笔山’,虽为以瓷器仿英石的雕瓷作品,但是两件雕瓷时代相同,造型相类似,皆可作为参考、比较之别例。
此件底部“蜗寄居士清玩”楷书刻款,为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唐英之别号,为其督陶期间的御瓷制品。唐英(1682-1756),字俊公,又字叔子,别号蜗寄居士,陶成居士等。沈阳人,满州正白旗包衣出身。能诗,工书,善画,又擅长编写戏曲,精明干练,因此深得雍正、乾隆二帝赏识与信赖,唐英督陶期间的御瓷作品雕镂精巧,赋物入神,被世人誉称为‘唐窑’,是历代瓷器中珍品。尤其是乾隆时期,烧制雕瓷(人物、神像)、象生瓷(仿花果、动物类)与各式精巧文玩(笔筒、笔架等),作为御用陈设、玩赏,更为一时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