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香港皇室国际拍卖公司拍卖机构拍卖时间征集
公元960年,中国经历近百年兵荒马乱、割据纷争后,赵匡胤汴梁(今开封)起兵,受禅于后周幼主而立宋朝(960–1279年)。大宋,当世称颂,明儒仰承,清帝景慕,对中国政治文化发展影响深远,重新界定文士之角色,发展审美之雅,崇尚自然与人文之联系。其精神流传至今,或存于纸墨丹青之间、或凿于碑石之上,其中又以瓷器最为出众。
为整合权力、戍守边疆,宋朝仍需顾全军事,然其治国之道,实有由武转文之意。宋太祖(960–976年在位)即位不久,即削军中将帅之权,擢用文臣,并扩大科举制度,使朝廷政务由文人主理。士人需精研儒家经典、哲学、兼通诗书画艺等,遂成中国政治与思想主导。士大夫者,学问渊博而品味高雅,对宋代宫廷文化影响甚深。
宋代文化精致风雅,反映士人价值观之瓷器及其他器物亦随之而生。士人相聚,赋诗论艺,品茗赏画,所用器物,皆需符合雅趣。宋徽宗(1100–1126年在位)所绘《文会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号新画000836),正呈现此种文人聚会之理想景象,刻划席间所用各种瓷器,如壶、盛水之盌、茶盏、盘碟等,玲珑雅洁、静谧和谐。此等器物不仅为日常用具,更为文雅世界不可或缺之部分。
宋瓷精神,不止实用,更有形而上之追求。宋瓷釉色简约、形制秀丽,以细微之美,体现「简约即优雅」之审美态度。每件器物皆浑然天成,而无堆砌之痕迹。宋代文人,不仅以自然为观赏对象,更潜心感悟天地之道。宋瓷臻品,非写自然,乃即自然也 -- 松影拂动、水波涟漪、风过山石之间,回响皆见于瓷釉、造型与质感当中。
此一理念,尤见于北方磁州窑汝窑系。与宫廷所用、单色清雅之定窑瓷器相较,磁州窑瓷绘画明快,写意流丽,为民用瓷却不减文雅。今次所呈黑釉铁锈飞斑卷口瓶(编号131),斑纹流转如鸟羽空中飞舞,笔法挥洒,细观却可察匠心。
除追摹自然外,亦有宋瓷以高古器为灵感。宋代文士多喜金石之学,热衷商、周、汉青铜及玉器鉴藏研究。瓷承此风尚,仿古创新,取三足、兽面纹、贯耳等古时设计,融于新器。耀州、龙泉等窑皆喜将高古设计与宋代文人品味结合(编号135)。耀州窑位于北方,所制以青瓷为主,纹饰细致,多为北宋文人而制;龙泉窑则出自浙江,青釉柔润,如海水流溢仿古器形之上。两窑青釉均有呼应古铜包浆之意,同时亦以青釉令仿古铜器器形綫条更显柔和。
众窑之中,定窑最能体现宋人静雅之美(编号132)。河北定窑,为北宋及金朝宫廷所重,定瓷胎体轻薄,釉色呈牙白,口沿多无釉而露瓷胎,釉质凝润,纹饰或刻或印,皆婉转细腻。定窑瓷器不重华丽,而在于触感及釉面之典雅秀丽,历代推崇,瓷人仿效不绝。
若论神秘,则莫过于哥窑(编号134)。其器形简约秀雅,以开片裂纹为特色。哥窑瓷触感润泽可喜,微细开片纹如天地自然之产物,哥瓷「金丝铁线」,制作繁复而效果朴实,将大自然不可测之处化成艺术美感,令人神往,宋人对缺陷美之理解,由此可知。
哥窑谧静含蓄,钧窑则以斑斓华美见著。钧器出自河南,釉料厚重,天蓝、艳紫、宝红等色,柔和明亮,其中又以紫斑为珍,以氧化铜发红及紫斑,流光溢彩。这次呈献一件钧窑八方龙耳匜(编号133),为斯类佳例。龙,乃皇象征,本品匜耳祥龙雄浑威武,腾飞而出,气象万千。宋瓷影响历代艺术,多年以来仍然不绝。明代士人视宋瓷为高雅品味象征,自曹昭《格古要论》(1387年)至文震亨(1585–1645年)《长物志》,皆详论宋瓷源流、鉴赏、陈设,分类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