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香港皇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高价成交征集中心
约瑟夫·威廉·透纳R.A.
(伦敦, 1775-1851)
《牛津郡布莱尼姆宫及大桥》
水彩纸本
30.1 x 46.3 cm.
估价:港元 2,500,000 - 3,500,000
《牛津郡布莱尼姆宫及大桥》创作于1830年。凭藉富有表现力的风格和充满活力的色调,作品用色精准、笔触笃定,展现出透纳对于水彩画的深刻理解。黄色、棕色、蓝色的色块看似跳脱,却因水彩的水溶性和谐地连结,打造出错落有致的景深。他熟练地运用纸张纹路和画笔侧峰构建独特的肌理,笃定地描绘出树木、桥梁、湖面和天空的不同质感,体现了透纳在色彩方面的控制,以及他在捕捉光线和塑造氛围方面的理解。
透纳为牛津郡的布莱尼姆宫(Blenheim Palace)绘制了几幅水彩作品。包括本拍品在内的几幅水彩被包含在透纳系列作品“色彩的初始”(Colour Beginnings)之中,是透纳对于色彩和运笔的探索。另有两幅相同主题的水彩画作,均收藏于泰特不列颠美术馆(Tate Britain)的透纳遗赠(Turner Bequest)。“色彩的初始”系列在市场上非常罕见,大部分都收藏在泰特不列颠美术馆。
透纳在亚洲亦受到高度认可。浦东美术馆曾举办由泰特美术馆借展的特展“对话透纳:崇高的回响”,同一展览现已巡展至台北中正纪念堂(即日至10月12日)。
山水在中国文化中作为艺术的核心主题之一,自古讲究气韵磅礴、天人合一。而在西方语境中,借景抒情的概念到十六世纪才开始展露拳脚,到了十九世纪才愈加完善。随着启蒙运动的盛行和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风景画开始探索如何通过画作使人们从快节奏的生活中抽离,认识到人类的渺小,从而获得精神升华。透纳在色彩控制、光线捕捉以及氛围塑造方面的造诣,对于多位亚洲艺术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季二十世纪日间拍卖即将带来的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以及费南度‧索维尔(Fernando Zobel)等大师作品中,光影色彩间诉说的乡愁也好,风景也罢,与透纳的“光之诗意”琴瑟和鸣、遥相呼应、美妙至极。
赵无极
赵无极(1920-2013)
《小桥流水》
油彩画布
46 x 55 cm.
1955年作
估价:港元 6,000,000 - 9,000,000
自1954年起,赵无极开始了具象向抽象的进一步探索,在画面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甲骨文、青铜器纹饰等符号融入诗意时空。创作于1955年的《小桥流水》代表赵无极由线条符号的平面构建走向探索立体空间维度的重要过渡,是甲骨文时期经典代表之一。
赵无极在画背罕见地签署了作品的中文标题《小桥流水》,可能出自元代词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本作中,艺术家将文学诗词具体化,亦赋予抽像画面丰富的情感。借抽象的文字符号及星点的色块在画面聚散、隐现,唤起对于文化本源及少年时在故乡(杭州)求学的怀念,思乡之情油然而出。本作连同同年创作的《向屈原致敬》、《父亲的花园》、《中国城》、《淹没的城市》等强叙事性作品,共同谱写艺术家创作趋近成熟之路。
作品亦来源有序,最早源自赵无极1950年代于巴黎的合作画廊Pierre Loeb画廊,现藏家珍藏至今逾15年才重现市场,实属珍罕难得。
赵无极(1920-2013)
《无题》
水彩水墨纸本裱于画布
75.7 x 56.5 cm.
1964年作
估价:700,000 - 1,200,000
赵无极的抽象作品巧妙融合了东方水墨的精神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技法。他以稀释颜料创造出层次分明、流动感强烈的画面效果,宛如山水般的韵味,与透纳所使用的“湿画法”不谋而合。此外,透纳所追求的“崇高”美学,也与赵无极作品中所展现的宁静氛围与宇宙感形成深刻呼应,展现出东西方艺术精神的交融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