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鼎汇国际拍卖公司怎么增大成交率征集

名称:香港鼎汇国际拍卖公司怎么增大成交率征集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3.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22402403

更新时间:2025-09-19

发布者IP:203.168.22.212

详细说明

  香港鼎汇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怎么增大成交率征集

  徐渭

  《行草自书诗卷》

  1592年作

  水墨绢本 手卷

  22 x 456cm.

  款识:万历壬辰秋天池道人徐渭书于湖南小隐。

  钤印:天池山人、青藤道士

  著錄:

  1. 钱谦益编《列朝诗集》丁集第十二卷,康熙三十一年刊刻。

  2.《宋金元明四朝诗·明诗》卷四十六,清康熙四十八年刻本。

  3.《青藤书屋文集》卷五,海山仙馆丛书本。

  此乃徐渭手书自作诗创作于万历壬辰(1592年),时年72岁,人生最晚前一年的作品。全卷共收录2首诗, 包括《观猎篇》、《十六夜踏灯与璩仲玉王新甫饮于大中桥之西楼》诗文俱见于《徐文长全集》。

  此卷自作诗书卷,看似横涂乱抹、粗头乱服。然笔画如乱石铺街,应对成趣。书法用笔加大了提按动作,夸张部分的笔画和部首。结字中体现出褚遂良、黄山谷的体例,精妙处全用尖细之笔书写,顿挫抑扬,点画舒展,别有一种潇洒自若之态。

  而这些技巧性的处理手段伴随著艺术家的一生,可以从一些具体的作品字例中窥见一二,横折钩的处理、右下角捺笔、左右结构的倾斜角度等等,这几个技术手段属于创作技巧的DNA.其中北京故宫《草书论书法卷》的结字用笔最为接近,笔法迅捷飞扬,狠辣处确是法度谨岩。

  因为印章有非常强的“痕迹学”的特质,印章的追踪和研究,乃是现代鉴定学科重要的技术手段。徐渭一生的印章运用非常庞杂,受益于日本荒井雄三先生的梳理,徐渭自用印分类和整理,我们根据此卷三方印章,“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公孙大娘”三枚印章在其他作品的表现和演变。

  徐渭多才多艺,书画、诗文、思想、戏剧等领域均独树一帜。诗文多著录于钱谦益编《列朝诗集》,共计收录170余首,诗文多抒怀、纪游、论史,风格阔达豪放,画面感很强,情景交融。此卷两首诗均收录于《列朝诗集》卷十二,卷中书法起初沉稳,转而迅疾,全然展现出晚年的思想超然境界。

  《观猎篇》创作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胡宗宪幕,居杭州,与游击王将军骑马出猎,所记述的是出杭州太平门,弛赴海宁围猎的故事。全将现实狩猎与历史典故交融,既体现将军威震边疆的豪情,又暗含徐渭对文人能武的理想追求。诗中对"儒生衣长履大"与武将形象的对比,折射出明代文人的身份思考。

  《十六夜踏灯与璩仲玉王新甫饮于大中桥之西楼》则是徐渭创作于万历四年(1576年)南京时期,会松江画家璩仲玉、王新甫,此诗创作于元宵次日,正值南京灯市最盛之时。首句"树枝画月千条弦"以灯影写月影,十五的月亮到十六更圆,暗喻灯市繁华延续。诗人与友人在酒楼上远眺大中桥游人如织,却因未能畅饮而倍感失落。

  金农

  《漆书⟨相鹤经⟩四屏》

  水墨纸本 立轴

  180 x 56cm. x 4

  题识: 余年七十始作渴笔八分,汉魏人无此法也。康熙间金陵郑簠虽擅斯体,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一时学郑簠者,更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也。乾隆戊寅六月三日,七十二翁杭郡金农记。

  钤印 :金农印信、金氏寿门鉴藏印 吴湖帆、吴氏梅景书屋图书印、至圣七十二代孙、五常重装、五常拜观。

  周慧珺题:金农渴笔八分书《相鹤经》条屏。 钤印:慧珺

  出版 :《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四)》,第171页,2011年10月。

  吴湖帆递藏、周慧珺题签

  展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四)”,2011年10月。

  出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四)》,第171页,2011年10月。

  说明:

  1.吴湖帆《丑簃日记》1931年6月21日有载:“聚星斋携冬心大屏(漆书《鹤赋》)来,裱工一百六十元,可谓贵矣。”文中提到的“聚星斋”为民国上海的书画装裱店,其老板为扬州高手马老五,是除了刘定之、周桂生之外,吴湖帆常用的另一位画师。

  2.是屏经著名书法家周慧珺题签。周慧珺(1939-2021),浙江镇海人,久居上海。师从沈尹默、翁闿运。其书法跌宕起伏,元气淋漓,结体雄奇,在上海书坛独树一帜。

  备注:吴湖帆递藏、周慧珺题签

  “漆书”一词古来有之,唐·张怀瓘《书断》云后汉杜林“尝于西河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宝玩不已。” 唐·韦续《五十六种书》所言:“殷汤时仙人务光作倒薤书”。元·吴衍《三十五举·一举》云:科斗为字之祖,像蛤蟆子形也。……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简上,竹硬漆赋,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以上种种书法,其中“头粗尾细”似蝌蚪形,似倒薤叶之用笔,与金农始终喜爱的倒薤笔有着必然的联系。“倒薤”笔法,原是六国古文字中悬针与垂露笔法,汉章帝时书法家曹喜采古文笔法与李斯篆法融为一炉,形成自我风格,自此东汉后期篆书受其影响颇深。金农后期的书法作品中都有强烈表现这种特殊的用笔方式。事实上,金农和其朋友、弟子从未使用过“漆书”一词,当时称为“八分”。

  此漆书四屏为金农难得一见的书法巨制,在作品的最后,金农郑重其事地写道:“余年七十始作渴笔八分,汉魏人无此法也。康熙间金陵郑簠虽擅斯体,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一时学郑簠者,更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也。乾隆戊寅六月三日,七十二翁杭郡金农记”。这段可以说是金农晚年变法的宣言,此时的渴笔更接近对“飞白”用笔的理解,用墨极焦而时露飞白,此一创新,在其题记中已清楚表明用笔、用墨都是前无古人的,“渴笔八分”正是他为这一新书体的定名。金农所骄傲的并非摹古,而是出新,虽出新而不失古意,则并汉魏人也不在话下了。其弟子也同为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有云:“冬心先生真吾师,渴笔八分书绝奇”。

  金农晚年的“渴笔八分”,人书俱老。此漆书四屏,直率中复出蕴藉和疏宕。墨色淳古,行笔一反常态,横画加重,竖画写轻,一如刷字,行笔的涩势极为明显。在各别字的最后一笔上,金农有意将笔画拉长,气势澹宕,也加强了通篇作品的节奏感。这种新奇的笔墨效果,无疑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在字与字之间探求品味,体会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视觉享受。貌似生拙高古,实在是大巧若拙,这种及其“前卫”的表现方式,因为金农所具备的审美修养被界定在高古的格调上,使得其字醇厚隽永,具备了永恒的品质。金农曾自谓:“余近得《国山》、《天发神谶》两碑,字法奇古,截毫端作擘窠大字。”他大胆地继承和发展了汉碑的特点,简化笔法,使其书线条率真、质朴,舍去了提按顿挫及运笔使转的传统技法,因而秉性外露,毫无做作之感,故书中每露隶意,用笔虽扁平方拙,但粗细正侧颇具变化,在中国书坛,一枝独秀,生面别开。

  郑板桥在诗中赞金农之书:“乱发团成字,深山凿出诗。不须论骨髓,谁得学其皮?”。吴昌硕曾谓金农书:“禅语灯前粥饭,天游笔底龙蛇。香色最宜供佛,凭渠浩劫虫沙。下笔一尘不染,吟诗半偈能持。”齐白石谓金农书曰:“想见毫端风露,拈来微笑迟迟。读书然后方知画,却比专家迥不同。删尽一时流俗气,不能能事是金农。”能令这几位大师心折的金农书法,自然更值得我们珍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