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丰福德国际拍卖公司怎么增大成交率征集

名称:国丰福德国际拍卖公司怎么增大成交率征集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3.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22402352

更新时间:2025-09-19

发布者IP:203.168.22.212

详细说明

  国丰福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怎么增大成交率征集

  吴昌硕

  《寿石水仙图》

  1915年作

  设色洒金纸本 立轴

  99 x 33cm.

  款识:湘娥怨魄啼枯竹,湘渍泪颇黎绿。步摇碎落河伯宫,鲛人夜琢玲珑玉。嫦娥捣药使变花,春抱幽香月中宿。如今瘦叶埋风沙,移根愿向瑶台曲。乙卯夏安吉吴昌硕老缶。渍上夺涛字。

  钤印:吴昌石(朱)、吴俊之印(白)、归仁里民(白)。

  这幅《水仙寿石图》为近代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之精彩力作,笔墨苍劲,情景交融,充分展现出其诗书画三绝的艺术造诣。张伯谨先生说明:“此幅布局奇特,设色鲜艳,题诗及字,清新遒劲,情景交融,所谓诗书画三绝,此幅当之而无愧,但非真知诗书画者,不能领略而欣赏之也。”此语道出本幅作品不仅为画艺之精品,更是文人画精神的具体实现。

  出版:

  一、《近代名人墨妙三集》,慎修书社,上海,1925年10 月,

  《珂罗版印》。

  二、《支那南画大成 第三卷 梅花·水仙》,兴文社株式会社,东京,昭和11 年(1936)6月,P.261。

  三、《南化大成 第三卷· 梅花水仙》,艺源文物开发有限公司出版部,1978年,P271。

  四、《吴昌硕齐白石书画选》,汉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81 年12 月15 日。

  五、《南画大成 第三册》,广陵书社,2004 年9 月,P474。

  六、《第四届 孤山证印 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论文集》,西泠印社出版社,西泠印社编,2014 年10月,P.953、图15。

  七、《葛书征先生年谱》,西泠印社出版社,葛贤𨱑编著,2018 年9 月,P.105-106。

  八、《缶庐诗·缶庐别存》刻本,吴俊卿撰,1893年,P18。

  九、《吴昌硕年谱长编》,浙江古籍出版社,朱关田编,2014 年8月,P.391。

  十、《吴昌硕纪年书法绘画篆刻录》,浙江古籍出版社,朱关田编,2014 年8 月,P.501。

  石涛

  《溪上茅亭图》

  设色绢本 立轴

  86.5 x 50.5cm.

  题识:溪上茅亭绿正齐,水深鱼戏钓童兮。一年好事三春底,鸟语花香燕随泥。清湘老人济。

  钤印:阿长、膏盲子济

  题签:

  1.清湘老人溪上茆亭图。

  2.清湘老人溪上茅亭图。罗氏雪堂旧藏。钤印:雪叟

  3.清湘老人溪上茆亭图。白沙村庄清赏。钤印:关雪

  出版:《墨美•关雪收藏》,第256号,1975年12期。

  来源:桥本关雪、罗振玉旧藏。

  按语:

  谈论这件桥本关西收藏的石涛,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断代”,根据蔡星仪的文章《石涛的绢本山水画》的统计与分析,从石涛最有名的四个展览和出版物中梳理,可以得出结论石涛绝大部分绢本作品都创作于1696年定居扬州以后。(1693-1707)这个时期出现的绢本作品居多。

  其次根据作品的印章使用来分析,此幅石涛作品应该是扬州时期的作品,“膏盲子济”寓意于“瞎” ,陈鼎为石涛生平所作传记,名之为《瞎尊者传》,其中有言:“或问曰:'师双眸炯炯,何自称瞎?指的是一种内心的状态。这枚印章最早见于“北上时期”,一直沿用到定居扬州,“阿长”、这两枚印章是扬州时期才开始广泛使用的。根据这两方面的信息可以推断出,此幅《溪上茅亭》应该是1696年后,石涛定居扬州大涤草堂的作品。

  相对于纸本的纤维细腻、密集的质地,绢本的纤维更粗,渗透性和纸性完全不同。纸本的作品更多晕染、扩散,夸张的干湿对比,更加强烈的画面节奏。绢本则更多是细腻的塑造,一层层的模拟和推远。只是在松树与山势结合处,运用一些晕染的技法,衬托出山水的灵秀和水润。

  这件清湘老人溪上茆亭图,画面右上角隶书题字:溪上茅亭绿正齐,水深鱼戏钓童兮。一年好事三春底,鸟语花香燕随泥。清湘老人济。钤:阿长、膏盲子济,二方白文印,款书中锋圆转,结体平正醇和。虽是传统的一河两岸式构图,但利用柳与松的揖让、迎送,很好的暗示出河岸与溪桥的关系。远处杉木完全采用水墨淋漓的点法,渲染出南方山水中的湿润气氛。也体现出石涛“外师造化”的功力。

  综上所言,绢本的石涛山水是市场所稀见的,公共收藏中238件作品中,只有16件绢或绫的作品,在石涛全部的作品中不足十分之一,这件经名家递藏,传承有序的石涛作品值得藏家珍赏。

  经过上世纪近百年的石涛热对石涛的生平巳经有较清晰的了解,石涛生平和 艺术可分成 5 个时期:

  4 至 21 岁为武昌时期(约 1646-1662);

  22 至 39 岁宣城时期(约 1662-1680);

  40 至 47 岁南京时期(1681-1689);

  48 至 51 岁北京时期(1689-1692);

  52 至 64 岁去世为扬州时期 (1693-1707);

  (3) 石涛从 1693 年到去世的 1707 年,署款中使用“大涤”前后约有 14 年左右, 又可称“大涤期”,其中前 4 年,大涤草堂未落成,可称为“大涤前期”,在 1696 年后草堂落成,在扬州有了永久居所,是为“大涤后期”,约 10 年。

  根据画盒上的题字知道,这件石涛作品经历罗振玉、桥本关雪的递藏,推测肇始自1911年7月15日罗振玉旧藏100余件书画作品,在京都美术专门学校的寄售,通过展览这一新式传播途径予以展示。日本著名画家桥本观雪的旧藏,应是承袭自罗振玉,此作在1975年《墨美•关雪收藏》,第256号中出版了这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