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鼎汇国际拍卖公司征集处高速成交与流程

名称:香港鼎汇国际拍卖公司征集处高速成交与流程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5.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22359037

更新时间:2025-09-15

发布者IP:14.151.81.39

详细说明

  香港鼎汇国际拍卖公司征集处高速成交与流程

  在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品的装饰技法中,有一种以“百宝嵌”命名的装饰技法。它的制作技术相当精绝,其工艺手法是直接在漆地或木胎上挖出凹槽,再将螺甸、金银片、珍珠宝石及其它各种名贵物料,经过加工后,做成镶嵌物,粘贴在漆、木胎上,组成绚丽多彩的图案,达到悦人耳目的艺术效果。

  据考古资料表明,从出土的商代墓葬中,就已经发掘出在器物外表镶嵌蚌壳的漆器;继商周之后,西周的镶嵌漆器得到了很大发展,考古学家于1981至1983年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墓中出土的漆器中,发现有一件彩绘贴金嵌绿松石漆觚,通高28.3厘米,口径13.3厘米,圈口直径8.5厘米,敞口,细腰,圈足。器身镶三道金箔,在下面两道金箔上,镶嵌有绿松石。两道金箔之间,雕刻出三个变形夔龙纹,以绿松石为目。不难看出,制器者充分利用这些色调的强烈对比,使漆器显得光彩夺目。这件漆觚,由于采用了在一件器物上同时采用镶嵌金箔和绿松石的作法,表明了早在西周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掌握了百宝嵌的技法,可以被视作是“百宝嵌”的滥觞。

  而江苏徐州汉墓出土的嵌宝镀金兽形砚盒,盒面上嵌有绿松石、青金石、赤珊瑚,色泽鲜艳,华丽之极,则证明早在汉代,能工巧匠们就已经能够较为熟练地制做百宝嵌器物了。另外《西京杂记》里也提供有汉代使用百宝嵌的史料:“汉制,天子笔管以错宝为研。”这种所谓的“错宝”笔管亦是采用百宝嵌技法制成。以后百宝嵌技法继续发展,至明代,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里有这样一段总结性的记述:“如雕刻宝嵌紫檀等器,其费心思工本,为一代之绝。”

  随着工艺的进步,百宝嵌技术不断发展,日臻成熟。清人钱泳的《履园丛话》记载有一种“周制”百宝嵌做法,这种做法为明代扬州漆器匠人周翥首创,其法是“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车渠、青金、绿松、螺钿、象牙、蜜蜡、沉香,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卉翎毛,嵌檀梨漆品之上。大则屏风、桌几、窗隔、书架,小则笔床、茶具、砚匣、书籍,五色陆离,难以形容,真古来未有之奇玩。”钱泳用“真古来未有之奇玩”来评价“周制”百宝嵌,说明其制做技法之高了。周系嘉靖时人,为严嵩所养;嵩败,器物尽入官府,外间少见。清初流入民间,到乾隆时,其技复又盛行。当时的王国琛、卢映之都善于制做“百宝嵌”漆器。在他们的影响下,清宫造办处也曾利用“百宝嵌”技法生产出大量的器物,供皇家享用。它们无一不是制作精美,工艺水平极高。

  明晚期

  紫檀百宝嵌狩猎图长方盒

  14.4×11.7×7 cm

  此次嘉德推出来的几件百宝嵌藏品,都是流传有绪的百宝嵌器物的精品杰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紫檀木百宝嵌胡人狩猎图长方盒,盒为长方形,边角圆润,盒盖顶部略微鼓起,做出类似于盝顶形制,盒盖的盖面以螺钿、青金石、珊瑚等材料嵌饰胡人打猎图,盒盖的口沿处以嵌金银丝的手法嵌饰一匝卷曲的云纹。盒盖的画面中左上角,一位头戴毡帽、虎目虬髯的胡人驱马前行,胡人左手执弓、右手打了一个弹指,似乎刚刚把箭射出。在这个胡人的右下方,另一位胡人坐于马上,双手向前上举,似作鼓掌之状,此人髡发披散、鹰目钩鼻,具有明显的西北游牧民族的特点。盖面的左下方,一只猎犬正全跟着主人全力奔跑,追逐猎物,与画面右上角展翅翱翔的大雁相互呼应。画面所表现的这种描绘北方民族骑马射箭的场景,是中国古代绘画作品里的常见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