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香港皇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寻珍觅宝询盘咨询
齐白石一生画过无数的题材,事实上齐白石的成就,一方面表现在某些题材的专一性上,如画鱼、虾、蟹、蛙等水族,画得令后人却步;另一方面则表现在题材的广泛性上,无所不画,无所不精。
世人所知白石,最先了解的是他的虾。事实上,把虾画好极难,盖因虾与鱼一样必须要画在水中,又因其外有硬壳,壳半透,须长而足多,长螯亦难形状,故古时画者多难状其精妙。一部中国美术史,也仅有石田、雪个、且园、板桥等少数画家偶一为之,但谁也没有把游虾画得像白石那样笔简神完、活灵活现。画虾之外,白石画蟹、鱼、蛙、蝌蚪这些水族,在落墨即化的生宣纸上,以极为精简的笔墨,似写而实工地表现了这些生灵各不相同的活泼形态,恰到好处地呈示了或坚硬或光滑或莹透的质感,别有所会地描写了它们的动人神情。可以说,白石的水族是他所有画作中观察的最细、研究的最深、画的最熟,也是最能扣准“妙在似与不似”这句话内核精神的题材。
如果说水族是白石的专情,那无所不包的杂画则体现了他超于前人的创造性,杂画也是这位木匠出身的农家子弟最钟情、最走心的画上生活。他爱画农家小院里的群鸡,爬上灯台偷油吃的老鼠,果园里活跃的松鼠,自己最爱的丝瓜,哪怕市井里最常见的算盘、爬犁、茶壶也能作大块文章。齐白石以超常的绘画天赋,打破了因袭传统画题的桎梏,他以画题之“杂”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波澜与隐语。事实上,白石把生活中的思想感情、人生经历、性格情绪等等在其它画类题材中难以充分表达的情绪与思考,都在杂画中真实而直接地表现了出来。
本季大观夜场中,我们将呈现十余件白石老人的杂画和水族,这些基于生活,得意于感受,又得法于整合传统的生灵与生活,是白石老人以最高妙最动人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他永远挚爱家园、永远祝颂和平生活、永远保持质朴纯真心性的赤子之情。
齐白石(1864~1957) 丝瓜草虫
立轴 设色纸本
136.5×34.5 cm,约4.2平尺
RMB 1,200,000-1,800,000
题识:九十四岁画。
钤印:白石
展览:“齐白石艺术大展”,首都博物馆,2006年1月。
出版:
1.《齐白石艺术大展集萃》,第191页,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
2.《夺得天工—北京市文物公司珍藏齐白石书画·下》,图编380,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3.《齐白石·蔬果》,第36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
来源:北京拍卖会,2009年11月9日,第105号拍品。
说明:
1.本幅原为北京市文物公司旧藏。
2.白石老人最喜丝瓜,他曾说:“瓜蔬中此予最喜者(丝瓜),香而甜,结瓜易大,五六日可以加餐矣”。丝瓜贯穿其整个绘画生涯,尤其晚岁最爱画此题材。本幅画在白石94岁,用色清丽,精力弥漫,不见颓唐,殊甚难得。
齐白石曾说过:“小鱼煮丝瓜,只有农家能谙此风味。”这反映了齐白石的饮食偏好,也同样反映出他对农家的熟悉,在辟才胡同齐白石先生的故居,一到九月小院中就长满丝瓜、葫芦,所有见天的空间都密布着藤萝。
此幅丝瓜图构图采取上密下疏的布局,将大部分的瓜藤、瓜叶和果实都集中到了画面上半部,使得观者有一种自下而上仰视的感觉,这也是白石老人在自家院落中观察丝瓜最直观的角度,画中三四根花架间,藤蔓错落交叉。大笔饱墨迭写瓜叶,瓜架上瓜藤秧蔓缱绻回转,奔趋一任自然,连贯写出,即初示格局。瓜藤缠绕盘桓,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巧妙安排,用笔苍老劲健。瓜叶以大笔写成,墨色深浅层次分明,与瓜藤的干涩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主题物丝瓜,经营位置错落得当,虚实层次得当。此图中的丝瓜形状饱满、正在开花,一片生机盎然。丝瓜花以藤黄画出,复以墨笔勾写出花脉,色墨融渗,趣味自然生成。位于瓜藤下的蚱蜢朝向与瓜藤相反,朱红色身躯甚为抢眼且充满动势。使得整幅画面洋溢着和谐、生动、亲切之感。老人用笔干净利落,瓜叶片片独立,藤蔓根根劲挺,可想见老人常坐于藤蔓下悉心观察。
此作为齐白石九十四岁所画,晚年的齐白石因为眼神已不比从前,草虫多采用粗笔的写意手法,也是经过观察和提炼的笔端丝丝入扣,使得蚱蜢神形兼备与丝瓜相互照应。整幅作品在清新中又透露着酣畅淋漓的墨气。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和满溢的生活情趣,怎能表现得了身边的这些朴实而美好的生命呢?齐白石在强调“外师造化”时,不忘“中得心源”提炼和概括草虫的结构与形质正是匠心所在。此幅,彰显“为万花写照,为百鸟传神”般的对自然万物地眷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