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香港皇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会结果征集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吴门相城人。明早中期杰出画家,擅山水、花鸟,亦善诗文书法,中年时即以博学多才及高洁的人格魅力名倾东南,“内自京师,远而闽浙川广,莫不知有先生也。”(文徵明语)他画山水,初以元四家为宗,黄(公望)王(蒙)倪(云林)吴(镇)皆能得其神髓。继复上追董(源)巨(然),及南宋马(远)夏(圭)诸前贤,更得江南山水的涵养陶泳,终于一变元人旧法,创造出一种既浑厚敦穆、雍容高华,又气骨刚健,情韵生动;即不忽视状物绘景又抒情写意的一代新风。吴门画派由他开创奠定了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因此也被公认为“明四家”之首。吴宽、何良俊、董其昌、邢侗、焦竑等都称他“独步于今”、“法高一代”、“一人而已”。王穉登不仅肯定他“绘事当代第一”,更在他编著的《吴郡丹青志》中将沈周定为唯一可称之为“神品”的大家。“明代第一”已成了各家的公论。
沈周不仅以山水擅名,他的花鸟写生亦成就非凡,继承了宋元写意风格,状物生动,设色典雅,自成面目,并影响了陈道复、徐渭等人。大写意画所以在明代崛起,与他深有关联。
有当代学者称:“成化七年至弘治九年,即沈周四十五岁至七十岁间,是沈周艺术上最辉煌的时期。”① 明末清初间的鉴赏家中也有人持类似的观点。顾复在他的《平生壮观》里就谈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家世藏有沈石田的三幅作品,一些“好古者时时造门求观。”虽然是自己家的藏品,顾复对求观者的种种赞扬却并不认同,他并不觉得这三幅作品有多么出色,甚至对它们的真伪产生了怀疑。待他看到沈周的:“峦容川色、雨夜止宿、庐山高、湾东草堂诸幅,爽然曰:真笔果然尔尔。考其岁月,皆早年所作。”② 后来顾复遇到名画家王石谷,王石谷对他说:听前辈说沈石田晚年名噪寰宇,求画者太多,“而日不暇接,又不假手于人,应酬之作,岂复计其工拙。”王石谷以亲身体会,无奈地说:“此艺士名成最苦之时,有谁能谅解啊!”画家享大名了,疲于应酬,或请人代笔,或率而酬酢,艺事日趋衰颓。沈周因为功力精湛,学养深厚,尚能借助笔底波澜,使作品神气不失。但一再尊他为“本朝第一”、“胜国画手不足师矣”的董其昌仍委婉地对他的某些作品提出批评,称之为“力胜于韵。”平心而论,沈周晚年不少有皴无染的“减笔”山水,虽然雄强苍健,但墨韵与含蓄的趣味确实是少了一点。
被顾复推崇赞扬的沈周四幅作品,都是中年所作的大幅立轴,赫赫有名的《庐山高图》作于其四十一岁时,今藏台北故宫。《峦容川色图》作于四十八岁,今不知存亡。《雨夜止宿图》作于五十二岁,亦久已不见人间。唯作于四十九岁的《湾东草堂图》历经沧桑,仍流落民间,近出现于中国嘉德春季拍卖。此图纸本,淡设色,高153厘米宽63厘米,是沈周为其堂弟沈璞所作。沈璞又作沈朴,字德韫,沈周伯父贞吉之子,一生淡泊,不慕功名,壮年时便筑室田头,躬耕养亲,读书课子,乡人每讥其胸无大志。沈周却十分欣赏他,因此作图复赋长诗表示赞扬并对嘲讽者给予抨击。
图中小溪之上,绿柳碧梧相拥,竹篱茅舍间一士人正据案读书,这应该就是堂弟沈璞及其居所了。屋后密密的竹林及山腰层层横叠的烟云,将观者的视线引向画面深处。云层之上,一山巍然崛起,纠结的披麻、解索皴都取纵势,更增添了山体的高伟气象。山间泉流奔泻,满幅弥散着江南湿润温和的气息。“此子宜置丘壑间”,这里沈周既不画沈璞自家的百亩田畴,也不画相城周边的千里秀野,而将表弟安置于幽谷峻岭之间,悠远高旷的画境,显然更为成功地表达了他对堂弟耕读治家高隐乡野的敬重之情。同时也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一恒久的主题再一次强调了沈周自己始终固守着的生活与道德的崇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