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藏品交易鉴定中心
蒙古17-18世纪
铜鎏金金刚持像
H 21 cm
喀尔喀蒙古在清初是由喀尔喀部(八十六旗)组成的,也称漠北蒙古,行政中心在库仑(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出自喀尔喀蒙古哲布尊丹巴活佛一世—扎那巴扎尔(1635-1723)之手的金铜佛像确立了喀尔喀蒙古佛像的标准样式,主要流行于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早期。用铜考究,铜质精良,密度很高,胎体厚重敦实,鎏金淳厚,手头较重,形塑方面追求表现肌肉的力度,造型工稳对称,端正中不失精巧和柔美感。
金刚持是本初佛,受西藏各教派普遍尊崇,是无形的法身的人格化,代表证悟圆满觉性究竟的本质。此尊金刚持双手分持金刚杵与金刚铃,交叠于胸前,身体微微左倾,头戴华丽五叶宝冠,头顶束高发髻,髻顶以摩尼宝珠为饰;宝冠缯带于耳后垂落至肩,长耳饰长花珰,余发分披双肩,绕颈飘带紧贴双肩,沿肘内落至大腿外侧的莲台之上。周身佩戴高浮雕连珠式璎珞,肘、踝戴宝钏,下身着束腰长裙,以窄腰带束于腰间,腰带下垂坠高浮雕珠链式璎珞,颇显华丽。长裙轻薄贴体,只足钏上方处,以一道刻满简约小花朵的纹饰带表现裙边。下承仰覆莲瓣,浅束腰,仰覆莲瓣呈双层扁平状,上下交错排列,绕座一周,瓣尖微微上挑,立体感极强,上下沿处均饰一道连珠纹。这是喀尔喀蒙古造像的典型莲座。
此尊铜像是扎那巴扎尔风格造像的优秀实例,鎏金饱满,造型端正,身形健硕有力,加之细腻的曲线和精致的细节,达致优美的整体造型,自然而满具生命力。
16世纪
铁錽金龙凤纹碗套
D 15.3 cm
碗套是为防止瓷质碗损坏而量身定制的容器,此件铁制碗套,以复杂的铁錽金工艺打制而成,由盒身和盒盖组成,器物左右两侧,加有安装把手之扣环,胎体厚,碗口上有罩盖,以合页与碗口缘部连接,碗外壁两侧有对称提耳,便于系带背携。相似器物可以参考西藏博物馆与罗布林卡的两件藏品。整器全镂空雕铸,碗身雕龙纹,碗盖雕凤纹及花草枝叶纹饰,图案层次分明,线条自然流畅,纹饰繁缛,美观大方、极具装饰效果。
清乾隆
铜鎏金尊胜佛母
H 17 cm
尊胜佛母简称尊胜母,与无量寿佛、白度母并称长寿三尊,多供奉于无量寿佛右侧,主长寿。
此尊佛母造像法相庄严,三面八臂,每面各具三目。其右第一手持十字羯磨金刚杵,二手持白莲座,上为阿弥陀佛,三手持箭,四手作施愿印;左第一手忿怒拳印持绢索,二手执弓,三手作施无畏印,四手持甘露宝瓶;面容端方,双颊丰满,下颌微收,眉高挑、目微阖,眉线略浅与鼻骨相连,是乾隆朝造像的一贯手法,样貌亦完全符合乾隆朝习惯审美;身着秀丽贴体天衣,双足跏趺坐于仰覆莲台之上。造像胎体厚重,雕工细致,脚趾、手指关节等细节处均自然写实,下身衣裙轻薄贴体,覆至脚踝;周身花蔓、天衣、宝冠、璎珞等庄严。身如秋月,优雅华丽,鎏金均匀,工艺极为精细。周身配饰均以细密均匀的连珠纹表现,虽部分法器已失,仍颇显华贵。下承深束腰仰覆莲座,细长瓜子型莲瓣,里外三层,排列紧密整齐,上下沿各饰连珠纹一道,上沿的颗粒尤为饱满,立体莲瓣敷施正面,背面开如意云头光。
此种形制莲座,在乾隆造像中比较少见,相似的莲座制式可以参考清宫旧藏的一尊乾隆白度母像,相比之下,本场这尊更显精致华丽一些;对比两尊的面相,也是高度相似,故此尊极可能也是乾隆年间的清宫造办处所制。尊胜佛母在蒙藏地区广受信仰,清代藏传佛教信仰盛于汉地,乾隆皇帝尤笃信藏传佛教,曾在宫中多处位置供奉其造像以及唐卡,以祈延寿、祈福,此尊堪称期间佳作,体现了乾隆一朝金铜造像的精湛技艺,诚可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