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香港鼎汇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实力怎么样快速出手
纵观整器,其镜框外缘的西洋卷草纹和缠枝花卉纹,具有浓郁的西方巴洛克艺术风格,纹饰艺术感极强,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巴洛克艺术是指17至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清代乾隆时期中西方艺术有了一定程度的交流,巴洛克与中国古典艺术发生了交融,本品即为此类的代表作品,为清代乾隆时期宫廷手镜之大而精者,极具皇家气派。
明 石叟制铜错银丝观音坐像
H: 21.5 cm、Wt: 1897 g
“石叟”二字篆书款
参阅:《故宫经典:故宫观音图典》,页72,图42
此尊观音以精铜熔铸成,细腻而润泽,隐隐透出一种莹光。观世音菩萨姿态娴雅、端庄,结半跏坐,左腿盘屈,右腿支起,跣足,右手搭于右膝之上,左手持经卷置于右手腕处。头绾盘螺髻,面颊长圆,高鼻小嘴,双耳垂肩,眼睑低垂,神韵慈祥,整个面部神态饱满丰润、庄重静雅。上身着宽袖垂领式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露腰带结,衣领、衣袖口边饰均用错银丝绘制卷草莲纹嵌入铜胎内,纹饰流畅飘逸,整体衣纹随形体自然垂落,线条处理简洁流畅,美仑美奂。此像所错银丝工精细致,嵌银工艺高超。细审错银丝若断若连,似藕断丝连,一任自然。观音像背嵌有错银“石叟”二字,纵向,以隶篆体出之。
此尊观音,目光慈祥,庄重娴雅,面部塑造仿佛可以感知其慈悲之心,与故宫博物院所藏一尊石叟款观音像神态样式十分相似(参见《故宫经典:故宫观音图典》,页72,图42)。两尊观音无论材质、姿态、神韵、款识、工艺等方面相似,可知二者确出自石叟之手。
另参考一例,曾售于北京拍卖会2020年10月19日拍卖会,编号5095,“明 石叟制铜错银丝观音坐像”,以RMB2,817,500成交,二者艺术造诣不相伯仲,可兹比较。
明 铜错金银错铜铺首活环夔龙纹尊
H: 31.8 cm、Wt: 6130 g
明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因见郊坛宗庙及内廷所陈设鼎彝均非古制,遂生复古之心,在宣德三年敕谕工部仿照宋人《考古图》、《博古图》诸书所记商周青铜器器形,铸造仿古铜器。此尊既是取战汉时期青铜壶为原型化裁而来,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铜礼乐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页62-66,图54-57。此种器物在青铜酒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相当于食器中的鼎,有光素者,亦有在同样位置装饰弦纹者。
此尊体型硕大,造型古朴庄重,撇口束颈,溜肩硕腹,肩两侧对饰兽耳活环耳,圆腹饱满雍容,下承外撇高圈足,整体线条流畅,气势恢宏。通身纹饰层次繁复丰富,宽唇口以错金环饰勾云纹,肩部、腹部、足胫处上下以三条带状弦纹相隔,带状弦纹之上以错银工艺环饰几何纹,弦纹之间满饰夔龙纹,铸造精细,立体感极强,古朴而富于神秘气息。肩两侧兽面铺首造型,抽象独特,卷角弯眉,杏目阔鼻,给人以威严不可侵犯之感。整器制作精良,包浆厚重,红斑绿锈装饰,增强观感的同时又不失古朴,古韵十足,尤其是错金银工艺,于古拙中流露出精美华丽之典雅气氛,具有浓厚的宫廷气息。如此大雅之藏,不仅为一件精美的陈设佳品,更是身具内涵的宫廷御用艺术精品,极具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