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国丰福德国际拍卖公司实力怎么样快速出手
这件“御制济源盘谷考证“玉册是乾隆皇帝对唐朝名士李愿隐居之地的盘谷,近三十年不断考证追索的成果呈现,其间又与“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之名作密切关联,可以说是一件颇具乾隆时代特色和相当历史价值的宫廷作品。
按照玉册的制作程序,根据乾隆帝的要求,书写者写好御制文,画画人绘好图像,由造办处如意馆选取玉材,然后将御制文写本、图像、玉材和制作要求一起发给承办人制作。制作完成后,承办人将御制文写本、图像原件和成品送交内廷呈览,同时还要附上一份清晰的拓片墨本,以便于比照验收。呈览验收合格后,由皇帝指定专人在懋勤殿给玉册文字填金。之后由裱作对御书原件、玉册和拓片进行装裱,有时特别要求将玉册和拓片墨本合裱在一起。再由木作制作雕刻前后夹板,交给镶嵌作镶嵌纹饰或用金、银片做题签。最后再进呈给皇帝。在这一制作过程中,每道程序都会留下相应的痕迹,成为玉册的一个元素。这些元素在此件“御制济源盘谷考证”玉册中都有体现。
此件“御制济源盘谷考证“玉册用和田玉制作,十分小巧,整个玉册纵9.2厘米,宽7.2厘米,厚3.7厘米,手可盈握。而每片玉版的尺寸则更小,边长仅5.4厘米和4.4厘米。在如此小的面积上要刻下两幅山水图画和380余字的《济源盘谷考证》全文,每个字小如蝇头,不但要字口清晰,还要将书法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达到可以墨拓的程度,其难度可想而知。而且每片玉版的厚度十分轻薄,这也要求雕刻者在雕刻时力度要始终恰到好处,稍不留神,笔划走样或玉版碎裂,就会前功尽弃。此件“御制济源盘谷考证”玉册图像线条流畅,文字笔划精细到位,雕刻技艺精湛,体现出制作工匠极高的工艺水平。
仔细观摩此件玉册,发现第一片玉版正面和第四片玉版背面的山水图像、玉册紫檀木前后夹板雕刻的山水图像,描绘的都是济源盘谷的景象。其图像的直接来源可能就是河南巡抚阿思哈进呈的说贴图绘。这些图像与乾隆的御制文形成对照,并非随意为之,反映出乾隆时期的御制诗文玉册在设计、制作过程中都有周密的考量,十分严谨。
如今河南济源的乾隆御笔《济源盘谷考证》石刻仍屹立于山崖之上,供人凭吊。而此件《御制济源盘谷考证》玉册,则向我们展现出250多年前这段皇家文坛趣事更多的细节。鉴其物,考其事,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乾隆皇帝知错能改的治学态度,才情儒雅的文人气质,以及经纶天下的帝王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