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拍卖截止征集时间委托
果真,仅以李唐风格来解释唐寅的山水画面貌,显然并不足以全面概括唐寅绘画特质。以本幅《谷雨赏花图》为例,画中无论是山石的造型还是肌理处理,皆难以在李唐现存作品中找到直接对应。具体而言,唐寅并未承袭李唐常见的浓墨侧锋表现坚实山体的笔法,而是以迅捷连贯的线条顺应山形走势,自上而下拉长勾勒,展现出极具流动感的结构韵律。唐寅画此类作品中,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山路松声》亦可窥见,高居翰特别以《山路松声》为例,指出这种“草笔”(scribbly manner),即以流畅自由的长线勾勒山体轮廓,而不拘泥于皴法的传统程式,成为唐寅山水中独具一格的重要面貌。
左:《谷雨赏花》局部
右:《山路松声》局部
而此类山水题材内容,既非纯文人之高远丘壑,亦非院体之工整写实,而是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与《谷雨赏花》类似风格除台北故宫博物院《山路松声》轴外,还有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春游女几山》轴。两幅立轴画作皆与《谷雨赏花》气息画韵、用墨设色、笔法以及构图颇为相似,皆展现唐寅绝意仕途后,在正德年间,其于中晚期自况式的逸情与明代文人借物抒怀的独特笔致。
唐寅《春游女几山》轴 上海博物馆藏
唐寅《谷雨赏花》局部
唐寅《春游女几山》局部
03山水知我意:从“诏狱”到“桃花庵”
唐寅尤善以题画自诗,以行草见长。而其诗词大多反映了自身经历和境遇的写照,发胸中之逸气,遂成自家面目。在弘治十二年(1499),唐寅30岁,在京城遭会试被黜。有《明史》记载唐寅科场案后:“下诏狱,谪为吏。寅耻不就,归家亦放浪。”且他自己回述:“天子震赫,召捕诏狱,身贯三木,吏卒如虎,举头抢地,洟泗横集……兹所经由,惨毒万状;眉目改观,愧色满面。”可见当时其境况惨痛不堪。
此后的两年,他踏上了江南游历之路,足迹遍及镇江、扬州、芜湖、九江,登临庐山,溯长江而上,游历赤壁、洞庭湖,登岳阳楼,再至衡山,并远及福建、浙江、安徽诸地。此段旅程不仅为其艺术创作积累了大量山川观察的素材,也加深了他对人生与命运的体会。
至弘治十五年(1502),三十三岁的唐寅倦游归里,开始定居苏州,以鬻文卖画为生。彼时因与第二任妻子不睦而离异,情绪孤苦愤懑。在精神重压下,他逐渐沉溺于酒色,狎妓纵饮,既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是对社会规范与礼教秩序的有意疏离和反抗。此时期所作诗文,多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感慨与放达恣肆的笔调,成为其艺术语言转向深刻抒怀、自我解嘲的重要转折点。就如他《漫兴十首》中所云:
“此生甘分老吴阊,万卷图书一草堂。秋榜才名标第一,春风弦管醉千场。跏趺说法蒲团软,鞋袜寻芳杏酪香。只此便为吾事了,孔明何必起南阳。”
然而,是幅《谷雨赏花》题诗言辞清畅,意境闲逸。书风清劲遒媚,写道:
“谷雨花开酒价高,一年胜赏肯辞劳。满城借看携灯去,从此青骢不上槽。”
题中的“谷雨”节令,约为每年四月中下,江南春事已深,桃李已尽,牡丹正艳。应为唐寅寓吴闲居、自适笔墨之作,借山水写春情,借诗画写自我。展现春末谷雨时节百花盛开、人群夜赏灯市的繁华景象。诗末一句“从此青骢不上槽”,点明其自甘归隐,不复奔走于尘劳。诚然,像这样感慨万千的自题诗也只在唐寅晚年脱离仕途、寄情山水的逸士之怀才会有的释然。
唐寅《谷雨赏花》题识
本轴钤有“吴郡”“南京解元”“唐寅私印”三印:“吴郡”反映其籍贯,广泛用于唐寅各时期作品;“唐寅私印”为其常用署名印;而“南京解元”一印为其参加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科应天(南京)乡试,得第一名解元。
因此在唐寅许多画作中,可以见到“南京解元”的印章。这四个字是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也是他永远无法忘怀的最高功名。虽前文提到他在次年因科场案终身不仕,但他并未避讳,反以此自号。此印频频见于其自题、自画作品之中,具有鲜明的年代标识意义,表现出一种自我肯定与怀才不遇的复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