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香港鼎汇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怎么样藏品交易
缠枝莲和梵文都属于佛教符号,屡见于成化时期瓷器纹饰,与成化帝信奉佛教密不可分。至清雍正时期,雍正帝对佛教虔信甚深,自号「圆明居士」「破尘居士」,在王府和宫中先后多次举行法会,修炼禅定和藏传佛教密法,自比「释主」。因佛事频繁,雍正年间制作了大量的佛教器物,各种仿成窑佛教用瓷即为大宗,除供于内廷外,也作备赏达赖喇嘛和蒙古王之用。
此式样的明成本范本,可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成化瓷器特展图录》编号168,而雍正朝同类作品,亦同样名贵,历来受到藏家们追捧。
·细川家族及细川护立、细川护贞与永青文库:
细川家族历史悠久,在日本政坛始终占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不仅如此,细川家族具有超凡的鉴赏视野和文化艺术品位,近八百年来的细川家族史上,文化名人辈出,成为了自古以来日本贵族对中国艺术品孜孜以求的精彩缩影,是艺术品收藏界非同凡响的显赫收藏大家族。其数百年来的收藏,数量宏大,国宝级的文物举目皆是。
·细川护立与永青文库
细川护立(1883-1970),日本贵族旧熊本藩主细川家第十六代,旧侯爵、贵族院议员、国宝保存会会长。日本大正至昭和时期的著名美术史家。战前战后为日本的文化财产保护作出了很大贡献,其本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美术品收藏家。细川护立于昭和 25 年(1950 年)创立永青文库。藏品涵括了细川家族十几代人的收藏及其个人珍藏的数万件美术品。现今该文库收藏日本国宝 8 件、重要文化财 32 件。
·细川护贞与永青文库
细川护贞(1912-2005),护立的长子,旧熊本藩主细川家第十七代。京都大学毕业。从政界隐退后同样专注于书画、茶道具等古代美术品的收藏,并接管永青文库。历任日本花道协会会长,日本工艺会会长。
清雍正 炉钧釉荸荠瓶(局部)
「大清雍正年制」款
H:20.3 cm
本品长颈,溜肩,鼓腹。外形端庄,红蓝交融之色散布遍体,色泽深沈瑰丽,气度非凡。此独雍正一朝特有,除乾隆初期个别器物延续红点外,往后再不复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釉面中蓝与红二色,在垂流中变化万千,交融呈一体。釉中诸色浑融交错,迷离迤逦,妙不可言。底足露胎处罩施黑色护胎釉,底心暗刻「大清雍正年制」款识。
炉钧釉为雍正朝御窑所创,以低温烧就,为单色釉之名贵品种。《陶成纪事碑》记录其由唐英烧成,并作为主要御品,以贡内廷;又描述其「色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可知其为仿钧窑杂糅以宜兴挂釉之法,自成别致。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载,雍正十年(1732)二月初六,雍正皇帝下旨将炉钧梅瓶着配紫檀木座,由此可知炉钧釉品种主要供皇帝赏玩或作宫廷陈设,符合雍正皇帝的鉴赏品位。
查遍国内外所有的资料,雍正官窑的荸荠瓶极为罕见,雍正御窑炉钧釉荸荠瓶除本品之外,未见著录。另外,雍正朝炉钧釉多是雍正年制款,少见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雍正帝在位13年年,清宫档案中关于类似炉钧釉器物的记载始见于雍正八年。雍正朝炉钧釉器物中的釉面大多是垂流状红斑,罕见似本品般之高粱米状的红斑。
清宫档案关于炉钧釉器物的记载始见于雍正八年,而且出现多例。是为仿均釉系列(窑变)的影响而产生的关联色釉,系两次入窑烧就的低温釉,其结晶体呈现出红、蓝、紫等色,并熔融一体。其中红色泛紫,似刚成熟的高粱穗色,称之为「高粱红」,清代《南窑笔记》载:「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高粱红为雍正一朝炉钧釉的典型特征,其后各朝逐渐蜕变为蓝、绿、月白等色,而高粱红再绝难一见。
炉钧釉,低温钧釉,创烧于雍正,时唐英督陶。世宗,乐仿古创新,尤为倾心宋明钧瓷窑变之玄幻斑斓。为摹此釉,特遣景德镇御窑厂匠,远赴数千公里外之河南禹县钧地访学烧瓷技艺。成功釉种见有带紫色斑纹者,如窑变釉,以及带松石绿色斑纹者,如炉钧釉一类,唐英所称「炉钧」。
清雍正 仿钧窑青金釉梅瓶
“雍正年制”款
D:20 cm,H:29.3 cm
雍正一朝(1723-1735年)虽仅十三年,却是清代瓷器艺术的高峰。雍正帝雅好古物,尤爱宋瓷的含蓄典雅,这一审美倾向深刻影响了御窑瓷器的制作方向。其中,仿钧窑青金釉梅瓶堪称雍正仿古瓷器的代表作,既承袭了宋代钧窑的窑变精髓,又融入了清代宫廷的精致工艺。
钧窑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釉闻名,其天青,月白与紫红斑的釉色组合,被视为“道法自然”的审美象征。元代《饮流斋说瓷》称钧窑“釉具五色,浑厚浓润”,明代文人亦将其列为五大名窑之一。这种天然窑变的不可控性,恰与宋代文人追求的“天成”美学相契合。
雍正皇帝帝通过《古玩图》编纂与宫廷陈设,构建“正统承袭”的文化叙事。景德镇督陶官唐英在《陶成纪事碑记》中记载,御窑厂专设“仿古采今”之责,仿钧釉被列为“厂器釉水仿古采今”的榜首。此举既是对前朝工艺的追慕,亦隐含通过复刻经典确立自身文化合法性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