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国丰福德国际拍卖公司驻华征集拍卖公告费用
创作缘起:吴地文人推崇的文化典范倪瓒与《江南春词》中的“乐土之怀”
元末以来,倪瓒的隐逸高士声名及其别具一格的画风为世人所注目。尤其在他主要活动的江南地区,是否收藏倪瓒书画一时被当作衡量雅俗的标准。
用“依仁游艺”、人品兼艺的儒家价值来看,倪瓒的疏财高隐是慎独兼济的典范;而他的书画笔墨,又与隐逸文人的孤傲高洁、萧散简远的趣味相契合。
仇英《倪瓒像》(现藏上海博物馆)
倪瓒生于“资雄乡里”的无锡富绅之家,而因父早丧,家道中落,加之社会动荡,便浪迹五湖,孤舟箬笠以尽余生。他的诗画“思致清远,无一点俗气”(文徵明语)撞击了吴门文人画家的心灵。
倪瓒的《江南春词》在沧桑变化中蕴含着深切的对家乡风物的眷恋,“颇叙乐土之怀,兼感黍离之叹,韵旨清远,实为雅制”,与江南文人产生了遥相呼应的情结。
“
汀洲夜雨生芦笋,日出曈昽帘幕静。
惊禽蹴破杏花烟,陌上东风吹鬓影。
远江摇曙剑光冷,辘轳水咽青苔井。
落红飞燕触衣巾,沉香火微萦绿尘。
春风颠,春雨急,清泪泓泓江竹湿。
落花辞枝悔何及,丝桐哀鸣乱朱碧。
嗟我胡为去乡邑,相如家徒四壁立。
柳花入水化绿萍,风波浩荡心怔营。
”
本卷集“明四家”中仇英、沈周、文徵明为一卷,诗书画相济,为市场上现存唯一集此吴门三家的珍稀作品。不仅一展江南风土的钟灵疏秀与江南生活的盎然生趣,还是吴中文坛追和倪瓒《江南春词》盛事的重要见证:弘治间,许国用珍藏倪瓒《江南春词》墨迹,并邀沈周率先唱和;至嘉靖间,倪、沈二人遗墨转至袁袠手中,袁氏遂请仇英补绘图画,文徵明随之再和,此后王宠、文彭、王榖祥诸家相继参与唱和,共同续写了这一绵延数十年的文人雅事。
不仅彰显吴地士人对江南文脉之尊崇,更塑后世追慕之江南意象,诚为艺林瑰宝,文脉渊薮。
仇英为袁袠补图
题识:仇英实父为永之先生补图。
钤印 :十州、仇英之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仇英》32、12印,145、144页)
沈周应许国用首和倪瓒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江南春词
燕口香泥迸幺笋,东风力汰倡条静。烘窗晓日开眼光,湘庋披奁寻纸影。落花沉沉碧泉冷,余香犹在胭脂井。楼头少妇泣罗巾,浪子马蹄飞软尘。春来迟,春去急,柳绵欲吹愁雨湿。黄鹂留春春不及,王孙千里为谁碧。故苑长洲改新邑,阿嫱一倾国何立。茫茫往迹流蓬萍,翔鸟走兔空营营。
青筐拦街贱樱笋,城外治游城里静。暖风夹路吹酒香,白日连歌踏花影。醉归掉臂紫袷冷,喝采摊钱喧市井。家人苦费泣沾巾,拔卖宝钗吹暗尘。日迟迟,风急急。点水蜻蜓尾沾湿。江南画船画不及,吴江篾楼纱幕碧。泛侈浮华连下邑,金鼓过村人起立。明朝弃置贱于萍,漂随他姓忘经营。
题识:国用爱云林二词之妙,强余尝一和。兹于酒次复从臾继之,被酒之乱,不觉又及一和。明日再咏倪篇,不胜自愧,始信虽多何为也。沈周记。 钤印:启南、石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