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长江国际拍卖公司收费标准拍卖时间总征

名称:香港长江国际拍卖公司收费标准拍卖时间总征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7.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21835749

更新时间:2025-08-04

发布者IP:203.168.23.125

详细说明

  香港长江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收费标准拍卖时间总征

  齐白石的山水画完全是从他的生活体验与自然观察中而来,构图极简,且多有奇构,没有古人那些“平铺细抹”。齐白石于1919年在《老萍诗草》中说:“山水画要无人所想得到处,故章法位置总要灵气往来,非前清名人苦心造作。山水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古,合乎天趣。”其章法、笔致、构成的妙趣,体现了他所说的“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的艺术追求。从前面的介绍可知,《芭蕉书屋》的构思完全源自短暂的越南之行:“映得满天都是碧色”的芭蕉和掩映其中的楼屋,刻在他的脑海里,形成刻画“蕉屋”的冲动。画上题诗说,他忘不了这次安南之行,他喜欢这些芭蕉不是像怀素那样为蕉叶习书,而是醉心于“半春人在画中居”的蕉屋幽境。他由此创造的“蕉屋”意象,也就没有淡泊出世之想,没有对前人山水的漠然模仿,而是洋溢着亲和自然的温暖之情,呈现着独一无二的齐氏精神世界。

  本幅局部二

  这件作品的艺术处理也很巧妙,碧色的芭蕉全用淡墨勾画,让白描蕉叶占据最大空间,以简代繁,用数棵芭蕉表现出一片密密麻麻的芭蕉包围着几间野屋,又似与几座山峰连接,复以凝重的笔线勾画楼屋,白墙黑瓦,近处芭蕉林中又以浓淡墨反复点苔,形成以白托黑、以淡托浓的强烈效果。两座远山,均以浓墨大写意没骨法画出,形简意赅,近乎符号化。将十多年前所见的而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美好景观用线和墨巧妙地重现于读者眼前,美不胜收,而这种画法与效果,在山水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画家的大胆与特立独行,作品对形式感、现代感的创造性追求,足以令固步自封的画家们瞠目结舌。

  《芭蕉书屋》题识

  画幅右上方仅题“天涯亭一饮主人白石”,恰恰将齐白石内心的小九九表露无遗。天涯亭在如今钦州市中山公园里,亭子周边,早已高楼林立,置身于亭中,体会不到半点“身处天涯”的感觉。然而,在史书记载中,天涯亭的来历,却与“天涯”有着相当贴切的联系——北宋庆历年间,知州陶弼有感于当时的钦州城人烟稀少,极目荒凉,便在城东平南古渡头建起一座凉亭。因“钦地南临大洋,西接交趾(今越南),去京师万里,故以天涯名”。明洪武五年(1372年),天涯亭迁至城内东门口。直到1935年,天涯亭才迁建于如今中山公园内。

  齐白石刻“天涯亭过客”朱文印

  齐白石在钦州居住期间,立于东门口的天涯亭四周仍是一片荒凉,站在亭中极目远眺,抚今思古,当时的齐白石应有“人在天涯”的游子之思。但对于眼前美景,他还是极为喜爱的,他在其《绿天过客图》中题诗曰:“芒鞋(芒街)难忘安南道,为爱芭蕉非学书。山岭犹疑识过客,半春人在画中居”,将自己标明是过客的身份,而在此幅《芭蕉书屋》中却已经反客为主,以在天涯亭喝酒快乐过的经历自命为号,只怕是人在天涯,而心仍在天涯亭的钦州。

  此作构图布局独特,正如傅抱石所言:“白石老人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件崇高的艺术品,是一首排奡纵横的诗,是一曲令人难忘的交响乐章。画面上的每项东西都生动地成了艺术品的不可分割、有机的一个组成部分。”

  Lot 3128

  齐白石 1864~1957

  借山图之竹霞洞、滕王阁二帧

  镜心 设色纸本

  竹霞洞:34×45.5 cm. 约1.4平尺

  滕王阁:33.5×45 cm. 约1.4平尺

  RMB: 4,000,000-5,000,000

  题识:

  (一)竹霞洞。借山图之五。齐璜。

  (二)滕王阁。借山图之十七。白石。

  钤印:老白、阿芝

  出版:

  1.《齐白石作品选集》(黎锦熙、齐良已编),第64图,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出版。(滕王阁一开)

  2.《嘉德二十年精品录·近当代书画卷·一》,第212-213页,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

  来源:中国嘉德2004春季拍卖会,第436号拍品。

  出版物封面

  1902 年至1909 年间,齐白石“五出五归”,八年中游历了西安、江西、两广等地,在饱览祖国名山大川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画材,目见到各地文人收藏的历代名家书画,使其摆脱了山水程式化的束缚,这是齐白石山水画创作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1910 年,齐白石根据多年游历的写生画稿,精心创制了一套《借山图》册页(现藏北京画院)。何谓借山?白石先生以消“凡天下之名山大川,目之所见者,或耳之所闻者, 吾皆欲借之, 所借非一处也……皆中国风景,为山水写照。”

  即以具体的山川物象作为艺术创造的客体来源,又不囿于自然。齐白石的《借山图册》是齐氏山水自成一格的肇始之作,在其艺术生涯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借山图》前后有数本,此次呈现的两帧分为题名“借山图”之五“竹霞洞”、之十七“滕王阁”,从画面风格和落款笔墨上判断,应是齐白石衰年变法后所作。

  《竹霞洞》局部

  《竹霞洞》是白石老人借山馆附近之一景。据白石老人自述,他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38 岁时为一位江西盐商画了一幅南岳全图,作为这位大财主的游山纪念,六尺中堂12 幅。盐商特别满意,送润笔320 两银子,用这笔巨款,白石就典住了梅花祠,这比他星斗塘的老屋宽敞多了,白石将梅花祠改名百梅书屋,又在祠内的空地盖了一间书房,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借山吟馆”,白石在此住7 年。在白石老人后来的山水画中这是一个较多的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