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澳门中信国际拍卖公司驻华征集拍卖公告
故宫博物院藏有齐白石1930年代左右所画的一件《白石草堂图》,远处两座“馒头山”一红一蓝,疏疏落落的丛树穿插画面,树下掩映白墙黑瓦的山居,赭色淡染地面,两位老者结伴走向草堂。
齐白石1930 年代初作《白石草堂图》99×3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具双题,一题曰“白石堂图。此图百劫之余,梦中所见之景物也,因画藏之,白石山翁并记”,又题曰“林密山深好隐居,牛羊常过草都无。昨宵与客还家去,犹指吾庐好读书”,并特此加一句:“此诗真梦中语也。”所言“梦中”、“隐居”、“还家”等词,构成了白石老人经典的“山居”题材创作的关键词。
传统中国山水画常有以“隐逸”为主题的创作,这与中国文人追求的向内自省和精神独立的隐逸思想直接相关。以此为基础派生出“山居”、“书斋”、“草堂”、“对晤”、“隐居”等等不同的画题,这类山水画多以家山情怀构筑自己的精神乐园,以遁世、隐逸的思想注入到每一个画面中,成为其草堂图系列山水画的重要特点。它们的基本图式是:远离喧嚣的野外环境中,树木环绕下,书屋、草堂、居所掩映其间。屋室不作华厦,多以陋室示人,屋主人或于屋内,或于室外,状闲逸态。
图左:齐白石《蕉屋》 180×47cm 辛冠洁先生旧藏
图右:齐白石1928 年作《青松白屋图》 156×44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很显然,齐白石山水画中有一部分继承了上述的传统,但他笔下无论是“山居”亦或“草堂”均与传承有所异同。他继承了传统山居图归隐、出世的精神内核,而对其图式的描绘则是独创性的,这也正应了齐白石自己所说的:“我画山水,布局立意,总是反复构思,不愿落入前人窠臼”。
图左:齐白石1932 年作《山水十二条屏之雨后云山》 128×62cm 重庆市博物馆藏
图右:齐白石1925 年作《雨后山光》 98×49cm 北京市文物公司藏
在他早年最有名的《石门二十四景》和《借山图册》中均有关于“山居”题材的创作。在此之后,从1920年代到1950年代,山居图的创作一直是其山水画创作的大宗。尤其1920年代中期到1930年代中期,齐白石山水画创作的高峰期,山居图屡为其所描绘。1925年的《雨后山光》,1928年的《雨后云烟》、《青松白屋图》,1920年代末的《蕉屋》,1932年的巨制《山水十二条屏之雨后云山》等等大作均是“山居”系列的创作。
本幅局部一
此件《雨后山居图》未落年款,白石题曰“此余旧作,置之将廿年。客来强欲索取,八十八岁白石题记”,以此可大约推知本幅与前述名件的成画时间大约相同,作于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雨后山居图》尺幅超过7个平尺,这在齐白石的山水画创作中属大尺幅创作,其画面是典型的“山居”样式:远山、近树、疏林、栅栏、村屋。不一样的是白石所篆五字“雨后山居图”点出此为雨后之景,故远山与近树不作过多的细节刻画,也不用色彩处理,而是以粗疏的笔法水墨写意,以示“雨初过去山如染,丛树无尘任倒斜”的雨后山间之景。
本幅局部二
无论是山居还是草堂,画里面无论有人还是无人,画里的人无论是老者还是童子,“山居图”都深刻着白石老人对于家乡的眷恋。齐白石的前半生一直都生活在湘潭老家的乡村,其成长经历中的童年、青年、中年都是在乡间度过,当他离家北上住进繁华都市时,当他开始进行大胆的变法时,衰年画作中反反复复出现类似山居图等思乡情怀的画面,也就不足为奇了。事实上,齐白石的山水画创作最基本的两个母题便是“家乡景观”和“远游印象”,这在他早年五出五归期间和之后的大量创作都可以看到,这两个母题可以看做是齐白石山水画最基本的图式来源。而其精神内核与传统文人山水画最大的不同,便是始终如一的贯穿着家乡印记,这种强烈的印记反复出现在山居图的描绘当中,成为“归隐、出世”的传统意境之外,独属于齐白石的画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