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360地图360百科
乾隆元年(1736),年仅二十一岁的袁枚已是才华横溢,受到广西巡抚的直接推荐,入京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可惜毕竟年幼,最终落选。
也许是年轻人骨子里的倔强,落选后的袁枚不愿离开京城,决定寄居友人家中,以监生的身份异地参加戊午科(1738)的“顺天乡试”。
袁枚的才情的确出众,这次的乡试亦得偿所愿,顺利金榜题名。或是如此年轻便举业有成,蒋敦复《随园轶事》中写了一篇《狐示乡试题》,说袁枚考中是得到了狐仙启示的缘故。也是这一年,袁枚的挚友陶绍景在“江南乡试”中亦一举夺魁,成为解元,同一榜中举的,还有连续十七次失败已经六十五岁的沈德潜。
次年,意气风发的袁枚连战连捷,春闱又考中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时年二十四。不过,令人诧异的是,语言天分极高的袁枚,却在三年后的翰林院考核,因满文不合格,被外放江南,成为庶吉士中最差品级的知县。此后辗转于溧水、沭阳、江宁、上元等地,长达七年。
袁枚《小仓山房诗集》中有《改官白下留别诸同年》,诗云:“手折芙蓉下人世,不知人世竟如何?”可见以知县的身份外放,又长期未得升迁,对自视极高的袁枚一直有很大打击。
“白下”是南京的古称。袁枚所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都隶属南京,其亦曾被聘至江宁任“江南乡试”同考官。因此,袁枚的仕途与朋友圈皆与南京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乾隆十三年(1748),由于在南京的政声很好,深受百姓爱戴,时任江南总督的尹继善又喜好“诗词吟咏”,对袁枚很是欣赏,遂举荐其为高邮知州。然这一期盼已久的“升官”,却因袁枚在朝廷的根基尚浅,最终被吏议否决了。
未久,倍感失望的袁枚决定辞官,选择隐居在南京小仓山的“随园”。从此,朝廷少了一个无关轻重的七品芝麻官,文坛却多了一位真名士风流的“随园先生”。
袁树《小仓山房随园图》,局部,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袁枚的“随园”取“随遇而安”之意,是彼时最红地标,所著《随园诗话》推崇“性灵说”,风靡一时,《随园食单》作为美食专著,更堪称烹饪界宝典,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流传海内外,影响迄今不绝。
此次,中国嘉德2025春拍,征得《袁枚致陶涣悦手札册》,八开十七页,计十四通,体量不小,著录于《萱晖堂书画录》。册中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美食、古玩鉴赏、作诗等,这些趣事以袁枚诙谐打趣的语气说出,犹如“相声”,令人忍俊不禁,而笺纸上清逸的书法又将袁枚文坛领袖之姿呈现,尤值珍重。
可以说,明清文人之中,懂得美食者,没有袁枚有才,精于六艺者,亦不若袁枚懂生活、会营销、好口才,更遑论袁枚与女弟子的风流韵事。论文人跨界,惟“大清第一网红”简斋一人而已。
袁枚(1716-1798) 致陶涣悦手札册
册页(八开十七页)水墨纸本
尺寸不一,约
① 23.3×18 cm.约0.4平尺 (每幅)
② 24.6×16 cm.约0.4平尺 (每幅)
③ 24×13.3 cm约0.3平尺(每幅)
著录:程琦著:《萱晖堂书画录》第170-176页(收录三开),香港萱晖堂有限公司,1972年。
钤印:竹村居士(白)、随园(朱)、(1、2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172页,第38、49印)
RMB:1,200,000-2,200,000
01
上款人考据
此册袁枚手札,上款称“怡云世兄”“怡园世兄”。
其中“怡云世兄”为陶涣悦,字观文,号怡云,江苏上元(今南京)人。袁枚同年陶绍景孙。清嘉庆十二年(1807)举人,官至户部郎中。
陶绍景,字京山,号慕庭,乾隆三年(1738)江南乡试解元,与同里周筠溪侍读祭昌齐名,著有《陶周合稿》。乾隆二十九年(1764)官署台湾府淡水同知,辞官时年未到五十,寿逾九旬而终。
《随园诗话》卷十四有载:“叶书山侍讲,常为余夸陶京山同年之孙、名涣悦者,英异不群,时才八九岁。稍长,好吟诗,尤好余诗,大半成诵。”后来陶涣悦拜入随园门下,得袁枚衣钵。《小仓山房文集》卷三十一亦记有袁枚为之作《陶怡云诗序》。
而“怡园世兄”,经考,2019年北京秋拍亦见袁枚致怡园世兄手札,提及袁枚为友人批点文章,而后谦请怡园将文章转呈其祖父,请之指授。札称“求世兄转送令祖老同年一观,其批之是与否,望即示知,以免两少年笑我也。怡园世兄足下,枚再拜”,据此可知怡园祖父与袁枚为同年。
札中又云“特差轿夫立候回音,如令祖不去府,则下午交来亦可”则亦可知袁枚与怡园应都居于南京,二人年岁相差较大,且两家府邸相距甚近,故“特差轿夫立候回音”。
笔者考,袁枚随园旧址鼎盛时东至红土桥,西到乌龙潭为界。红土桥位于安品街与千章巷之间,跨运渎。而《运渎桥道小志》亦载:“其间又有陶京山司马宅,宅前有解元坊。……宅侧北出,有灯笼巷(通安品街)”,可见陶绍景司马宅与袁枚随园相距不过咫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