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中华拍卖有限公司驻华征集总征中国艺术品图录
清雍正·本色泥绘抽角云足长方盆
长 34cm 宽 23.5cm 高 18.5cm
RMB:1,800,000-2,200,000
说 明
杉浦国雄旧藏,田边纪之递藏。
出 版
《近代盆栽——通卷三八二号》P26-27,近代出版,2009年。
参 阅
《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紫砂》P156-157,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本次拍品1385,清雍正·本色泥绘抽角云足长方盆是一件紫砂花盆;与前述两件茗壶一样是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它所代表的是紫砂的另一种应用场景:文房空间中的案头清供。此盆器形方中寓圆,盆内起筋,盆外抽角,外抽角线连通到盆底翘起的云脚,全器由上至下渐渐收敛的弧线至此复又外敞,营造出饱含张力的圆润感。
泥绘工艺的成熟度在清三代时期臻至极盛,其后转衰。由此基本可以确定此盆的创作年代。又因此盆与断代雍正的清宫旧藏宜兴窑珠兰铭芦雁纹茶叶罐在泥料、图案风格上十分接近,因此断为雍正朝作品。
此件本色泥绘抽角云足长方盆无款,宫廷紫砂可依署款之有无分类。尽管宜兴紫砂自明代以来就有在器身署款的传统,宫廷紫砂却未必尽然,这并非陶手不愿落款,而是源自宫廷例则。如故宫学者王健华〈故宫旧藏雍正紫砂器的断代分析〉一文所云:「雍正皇帝出奇地挑剔,能看中的活计并不多,没有皇帝的谕旨是不能书写年号款的……包括作者本人落款。」
即使在当代人眼中已是不可多得的精品,许多存世宫廷紫砂器仍因或未入于帝王法眼,而保持无款,或者仅钤印「大清乾隆年制」等年号款识,标示其系清宫订造之作。当然,有作者名款的宫廷紫砂,还有可能是大臣从民间贡入,已有作者落款的紫砂成品。是故即令有款,亦未能一概而论。至若无款者,虽无款,亦未必不佳。
此件本色泥绘抽角云足长方盆便是宫廷紫砂中的无款佳器,而最出彩处便在其本色泥绘。纵观存世古代紫砂器,有使用到泥绘工艺者的数量不多,宫廷、民间紫砂皆有,但以比例来说,绝大多数泥绘作品都属于宫廷紫砂,其中又以彩泥堆绘为众,本色泥绘较少。彩泥堆绘需要使用不同泥料进行绘饰创作,而由于紫砂泥料在生坯与烧成前后存在色调差异,彩泥堆绘便需要作者事先掌握泥料的窑温与发色。
本色泥绘则是用与器坯相同的泥料,调成泥浆进行创作,按堆绘次数营造浮雕层次。而泥绘工艺真正的难点,在于陶手除了陶艺,还必须拥有一定程度的绘画功底,且必须具备一定素养,才能创作出有足够意韵的泥绘作品。
细观此件本色泥绘抽角云足长方盆一面泥绘柳燕图,双燕嬉戏枝头,嫩柳拂新桃,生机盎然;另一面的泥绘芦鹭图,描写夏日荷塘中白鹭与青蛙的生存规律,虽是泥盆却藉由薄意泥绘传达了亘古的四序更迭,与万物的存续起继,体现生命哲思,发人深省。
此件本色泥绘抽角云足长方盆收藏传承有序,早年为日本盆栽与古盆界著名藏家杉浦国雄先生收藏,后再递藏于日本名盆知名收藏家田边纪之收藏。并著录于2009年东瀛的《近代盆栽》。
上文所论三件清代紫砂重器,虽形制殊异、用途各别,然其精神脉络,约略可归为两系:御制诗文描金描银山水楼阁六方壶与本色泥绘抽角云足长方盆皆出自宫廷体制或其影响之下,无论是御制诗题的帝王命意,抑或泥绘工艺所映射的宫廷规格,皆属「帝王意趣」一类,其富丽、其严整、其精工,无一不体现出一种以帝力塑器的审美高度。
而若牧款百果壶则另辟蹊径,以仿生之法写意于形,借铭文构境,托百果以寓四时,写桃源之梦,其意趣所归,实属文人心象之写照。然其背后所共享的,是一种非寻常人间日用器所能比拟的高度讲究。在更高层次的文化结构中,它们其实属于同一类型:这些作品终究都是属于那个既有鉴赏力,也拥有资源的阶层所专属的风雅物象;方寸之中的乾坤,其实是贵族在诗意地栖居。
黄健亮,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征集评审委员、江苏宜兴市陶瓷(紫砂)文化研究院学术顾问、中国美术学院紫砂艺术高级研修班特聘讲师、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特聘研究员、中华文物学会监事、《唐人工艺》《紫玉金砂》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