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香港鼎汇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中国艺术品图录
当代·崔护铭凌虚画顾景舟制并刻紫泥贡壶
款识 :瘦萍(盖款);自怡轩(底款);崔护、凌虚、景舟(刻款)
镌刻 :清绝,影也别。萧斋供,窗弄梅花影。辛丑阳月崔护袭宋人句。凌虚画。景舟刻。
高 9.2cm 长 19.5cm
RMB:700,000-900,000
说 明
附汪寅仙及葛陶中亲笔证书。
书画家凌虚
书画家崔护
人皆标举曼生为紫砂文人壶之经典,因为陈曼生以文人身份全方位参与了紫砂的制作过程,从设计茶壶式样、择工选泥、撰铭落墨,到刻字烧造,莫不殷勤督造,树立了一种传颂后世的文人壶典范。不过溯其渊源,则紫砂文人壶之开篇,在明中晚期便已胎息于大彬之手——文人、陶手合作紫砂壶,早在明中晚期便已初具雏形。
继起则有陈鸣远,其所作益发精丽,有文人协助设计壶式,有文人固定合作刻款,甚至鸣远本人也是生员,兼具陶工、文人二重身份,而其器身铭款也因常为送礼馈遗而更具私人性,更有文人意趣。总之,紫砂文人壶的传统,从大彬一路发展到曼生,可谓是发声光尚矣;曼生之后,则有子冶以画入壶,将文人元素更镕铸于一壶。至此,文人壶可谓大成。
顾老继续肩负起了这条紫砂文人壶的系谱。本文开首所赞顾老壶艺是「上承名宗」,此处更申言之,其承继的,除了名家的工艺、技术、壶艺风格,还包括了紫砂文人壶的创作模式。
顾老早年受古董商之邀前往上海仿古,在40年代因缘际会认识了当时不少有名书画家,如江寒汀、吴湖帆、来楚生、谢稚柳等人,从而拓展了艺术视野,也开始与文人合作抟造紫砂文人壶。值得一提的是,顾老1948年与吴湖帆、江寒汀、唐云、戴相明四位以艺交友的五把大石瓢,迄今仍然是收藏家津津乐道的艺坛佳话,而收藏市场也不吝予以极高的成交额,肯定其收藏价值。正因为与文人艺术家多所往还,顾氏作品风格逐步走向古朴典雅,形制雄健严谨,线条流畅和谐,散发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对当代紫砂影响深远。
进入50年代以后,顾老也保持与文艺人士、学者交游,切磋借鉴,如傅抱石、亚明、高庄、刘汝醴、孙文林等,因此培养出广博的学识,和远胜其他同行的艺术综合能力和学术水平,在紫砂陶艺界可谓独领风骚。
顾老的文人壶作品约可分为两类,一类的造型线条较具现代感,如与高庄教授合作的“提璧茶具组”、与韩美林教授合作的“提梁磐壶”等。另一类作品则贴近传统文人壶,如本次拍品“崔护铭凌虚画顾景舟制并刻紫泥贡壶”,器身一侧由崔护先生作长短句,另一侧由凌虚先生画梅枝,最后由顾老镌刻。
本文开头对顾老的赞语,「上承名宗」之后,是「下开大雅」。就文人壶而言,便是顾老承续了紫砂陶手与文人合作创制茗壶的传统,但又有所变化。析言之,就创作模式而言,顾老文人壶的合作对象未必是传统文人,还涵括了濡染西式美术教育的学者教授,因此合作创制的作品、概念,别有一番风貌。
就作品而言,如此件“崔护铭凌虚画顾景舟制并刻紫泥贡壶”,其风格虽然在顾老的文人壶创作中较接近传统,但若回头追索曼生十八式,便能发觉顾老此壶小有变化。其造型近似半葫芦、半瓢、百衲、延年等式,然而盖口却改成嵌盖式。曼生壶式的盖口造型以压盖为主,即令嵌盖,也多为平嵌,而此壶做成了虚嵌盖。总之,顾老临古、摹古,却绝非完全袭古。此亦笔者所谓「下开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