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香港皇室国际拍卖公司拍品评估拍卖
艺术家陈立德在访谈中谈到:“以天然大漆为媒材作艺术的当代性表达是艺术先贤们对弘扬中国传统漆文化高瞻远瞩的探索和倡导。”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他给自己确立的目标和言说方式,也可以领悟到他在诉说和承担的时代责任,这个责任在于如何承接中国传统大漆的艺术语言,并使之纳入当代艺术观念诗意而隐性的表达环节中,在此框架中融入个人和时代的元素,是他的表达方式的形成过程和所蕴含的价值意义所在。在此,漆画语言获得了独立,传统文脉在当代也得到了延续。
一、漆画艺术语言的构建
福建是中国漆器的主要产区之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使陈立德更加熟悉大漆的天然秉性,其集优雅、静穆、神秘、庄重、典丽于一体的视觉美,以及天然的含蓄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在他的视野表达中得到了最恰当的形式呈现,而他作品中特有的存在主义哲学气质又增添了画面隐喻的诗意美。艺术家将漆画视为一种独立的画种,不但关注传统天然大漆的材质特征与技艺的醇熟运用,更注重大漆作为绘画语言的独立性构建。将作品置于绘画的专业化诉求和审美特性的框架下,结构、色彩极其讲究,节奏与肌理的设置地道而精美,个人的思想理念流贯穿其中,从内容到形式都鲜明地表达了时代特色,同时也大大拓展了漆艺的内涵,赋予传统文化符号新的生命力。
在将漆画带入现代绘画领域,探索独特的艺术语言方面,陈立德自始至终都走在时代的前列。1989年七届全国美展上,他的漆画作品《皓月红烛》获得当代中国美术史上第一枚全国美展漆画金牌,开创了他独特的视觉艺术特征与风格迥异的漆画本体语言特点。此作品与其他绘画作品一样以精神表现为第一,却又独具天然大漆的质材美,东方意蕴十足。画面空间以喜庆的红色为基调,故土老宅中暮年聚首的一对老人木然相依,高烧的红烛和夜空的满月是象征团圆的传统符号,但烛光的暖红和月光的清凉产生的强烈对比却无声诉说这位海外老华侨和在故土苦侯的结发老妻难以言传的心境,这并不是个案,而是闽南侨乡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历史现象。显性和隐形的绘画空间分割形成一种时空晃然的惆怅的感觉。这些抅成元素较准确的表现了这件作品悲欣交集的精神情绪。也比较准确地表达了艺术家在那个阶段的人文思考,以此为开端,促成了他在艺术语言表现方面的转换,此后一系列作品的问世标志着他艺术成熟期的到来。
陈立德《皓月红烛》78×78cm 1989年
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
在80年代创作的作品中,画家大多充分发挥大漆艺术的本体语言特色,将深层的思想性理念与简洁的艺术表现手法融合为一体,观者根据题目的引导找到与自己经验世界相重叠的物象,也可以从画面本身延伸想象,补充、参与阅读,由此生成作品的张力和多意性,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下时代的构想在这些作品中体现的越来越明显。《追日》是一幅以“夸父追日”为母题的创作,画家尝试以直接的艺术形态将人的意志对象化。画面天与地的部分运用了堆漆、莳绘、贴金、罩明的技法;人形用朱磦调红锦推光多道髹涂,然后以透明漆复盖,干固后磨显,丰富的肌理效果使画面充满厚重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寻求平衡统一,作品存在着现实与梦想的缠结于对照,整体结合周密完好。
陈立德《追日》60x80cm 1985年
陈立德《诗思》
材料:大漆、木板
尺寸:画心40×30cm,外框81×71cm
创作年代:2024年
进入21世纪以来,陈立德在发展中国漆画艺术的探索中,愈发注重漆画艺术逻辑语言的进一步开拓建构问题,并归纳出了自己的理解与认识:“我的漆画创作基本选择‘二维’和‘浅箱式’空间。在《拉》、《巨人夸父》、《欧行札记之双子教堂》等漆画作品中,我用富有质感的漆语构建不同的语境呈示不同的精神氛围。”邵大箴曾这样评论陈立德:“他的漆画创作用‘漆语’的语法创造语境。漆画空间多是二维或‘浅箱式’空间,色彩是归纳性、构成性的,物像轮廊被赋予更多的空间结构上的意义,这使漆画本体语言的运用获得必要的自由。”在以渔女拉网为题材的作品《拉》中,画家用简约的几何形态构成惠安渔女、渔网及鱼在“二维”空间的视象,借空间分割,形体错位等手段创建视心理力场。用黑白对比和肌理冲突强调运动节奏。运用镶嵌、堆漆、莳绘、贴金、罩明、磨显等传统大漆技艺,借金、银、铝、蛋壳、螺钿等材质创造出独具质感的肌理效果,微妙细腻却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