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鼎汇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征集处总办事处
《空山歌》是一首题画诗,据查,明初王直《抑庵文集后集》卷五有《高空山遗诗记》:“建昌城外有三山,高空其一也,山势雄拔秀整,上出霄汉,而下临城中,一郡之望在焉,宋工部侍郎聂公子述世居之,侍郎曾孙铢字积道,隐居行义,不求闻达,自号高空山翁,郡人称之无异词,盖亦以为一郡之望也,当时画者罗稚川为作图,名公巨人如虞文靖,揭文安辈歌咏之,于是翁与兹山皆名闻于天下”。
王直《抑庵文集后集》卷五
根据《高空山遗诗记》来看《空山歌》,诗中首句“聂公”指的是聂子述,“宋工部侍郎聂公子述世居之”。聂子述,字善之,号定斋,江西南城(今江西抚州南城县)人,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嘉定七年(1214)迁工部侍郎,嘉定十二年(1219)出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后升吏部侍郎兼修国史(《宋史》卷40),有《定斋集》,事见清同治《南城县志》卷10。聂子述曾担任过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与“忆昔侍郎镇成都,将佐盈庭宾客趋”对应,而非罗稚川。
聂子述的曾孙名聂铢,字积道,自号高空山翁。清代谢旻《江西通志》:“聂铢,字积道,子述之后,隐居盱水,不求闻达。以道谊相尚,朝野钜公,闻人多就。见焉,或劝其出,答曰:吾读祖父书,乐尧舜道,平生之志愿得矣。出处之际,非吾所固必也”。
高空山位于建昌属江西,距临川不远,聂铢与同为江西籍人的虞集、揭傒斯私交甚厚,虞集的《道园道稿》有《聂空山画扇》与《次韵聂空山送杏》等诗,揭傒斯的《揭傒斯全集》有诗《题聂积道庭池大室》以证之。聂铢与罗稚川有同乡之谊,便有请罗作画,虞集、揭傒斯题咏记其风雅之事。
四、罗稚川的交游圈
从现有的资料上来看,罗稚川的朋友大多是江西籍人,或曾在江西生活过,与罗相知相交也多是因为欣赏其画艺,元代为罗稚川作品题过诗或在诗文中提到过罗氏的人有赵文、李倜、范梈、刘铣、虞集、揭傒斯、胡助、陈旅、丁复、傅若金、迺贤、刘仁本、林弼、刘永之、陈琏等,他们写的绝大多数是题画诗,(见下表格统计,诗文内容见后文附录),其中一部分并非直接写予画家,而是为藏家所题,因此,他们不一定都与罗稚川相识,有些或是慕名,或是神交。
刘诜(1268-1350),字桂翁,号桂隐,江西吉安人,元代诗人、学者,性颖悟年十二能文章,成年后以师道自居,教学有法。江南行御史台屡以遗逸荐,皆不报。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至正十年(1350年)去世,享年八十三岁,私谥文敏。有《桂隐集》。
范梈(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机,人称文白先生,江西清江人,元代中期官员、著名诗人、书法家,与虞集、杨载、揭傒斯并称为“元诗四大家”。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祖籍成都仁寿,南宋末年避难于江西临川,历任国子助教、博士等。元仁宗时,迁集贤殿修撰,除授翰林待制兼国史编修,元文宗,升授为奎章阁侍书学士,命其与平章事赵世延同任《经世大典》总裁官,至顺三年升任翰林侍讲学士,1333年致仕回到临川。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并称“元诗四大家”。亦素负文名,引领有元一代文风,同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等。
朱思本(1273-1333),字本初,号贞一,江西临川人,元代道士、地理学家、诗人,八岁随父拜见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入龙虎山,与吴全节为道友。大德(1297年-1307年)初,被张留孙征入京师,辅助吴全节处理玄教事务,代皇帝祠祀五岳四渎、名山大川;护值两京,设斋行醮;或驿传皇命教旨,奔走于江淮荆襄等处各大宫观。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主江西西山玉隆万寿宫,至元二年(1336年)以后去世。诗文集有《贞一斋诗文稿》、《北行稿》。
揭傒斯(1274-1344),字曼硕,号贞文,江西丰城人,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延祐元年(1314年),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元文宗时,任奎章阁授经郎。与赵世延、虞集等修《经世大典》。元顺帝时,历任翰林待制、集贤直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等官。至正二年(1342年),升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宴事。次年,参与修辽、金、宋三史,任总裁官。与虞集、杨载、范梈同为“元诗四大家”之一,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善楷书、行、草,著有《文安集》。
胡助(1278-1355),字履信,一字古愚,自号纯白老人,婺州东阳(今浙江金华东阳)人,始举茂才,为建康路儒学学录,历美化书院山长、温州路儒学教授,两度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三为河南山东燕南乡试考官,秩满授承事郎太常博士致仕,有文集《纯白斋类稿》传世。
陈旅(1288-1343),字众仲,福建莆田人,以荐为闽海儒学官,中丞马祖常奇之,与游京师。又为虞集所知,延至馆中。赵世延引为国子助教,又召入为应奉翰林文字。至正元年(1341年)迁国子监丞。旅为文典雅峻洁,不徇世好,著有安雅堂集十三卷。
丁复(约1289-1350),字仲容,浙江台州天台人,仁宗延祐初游京师,公卿大夫奇其才,与杨载、范梈等一同被荐,拟授馆阁之职不就,放情诗酒,晚年侨居金陵。其诗自然俊逸,不事雕琢,有《桧亭集》。
傅若金(1303-1342),字与砺,江西新余人,元代诗文家、官员。傅若金学诗于范梈,得范梈赏识,并极力向虞集举荐。在大都时傅若金与当时文人黄溍、欧阳玄、王沂、许有壬等皆有唱和往来,虞集、揭傒斯更推奖有加,认为傅若金是范梈的继承者。著有《牛铎音》《初稿》《南征稿》等.
迺贤(1309-1368),字易之,葛逻禄部人,先祖随蒙古军入居中原,其兄塔海仲良入仕江浙,因随之迁居四明(今浙江宁波),能诗文,曾游大都,归浙东,辟为东湖书院山长,授翰林编修官,至正年间出参军事,卒于军,著有《金台集》、《河朔访古记》等。
刘仁本(1311-1368年),字德元,号羽庭,台州黄岩人,授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至正十四年(1354),方国珍统辖台温,刘仁本应聘为幕僚,辅助方国珍创立基业。受命在庆元(今宁波)、定海、奉化兴儒学,办黄岩文献书院,至正二十年,刘在余姚龙泉山仿兰亭建雩咏亭,三月三日,邀瓯越名士赵俶、朱右、谢理等42人,举办“续兰亭会”,作《续兰亭序》,刻成诗集。
林弼(元末明初),字元凯,福建龙溪人,至正八年(1348)进士,先为漳州路知事。明初以儒士修礼乐书,授吏部主事,后任登州(今山东烟台牟平)知府。《四库提要》说“明初以明经学古擅名文苑者,弼实为之冠也”,约元惠宗至正二十年(1360)前后在世。
刘永之(元末明初),字仲修,号山阴道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少随父宦游,治《春秋》学,工诗文,善书法。日与杨伯谦、彭声之辈讲论风雅,当世翕然宗之。明洪武初征至金陵,以重病辞归,有《山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