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皇室贵族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征集处总办事处
罗稚川(元) 古树春溪图
1322年作设色绢本 立轴
131.5×79cm
估价:RMB 9,000,000-12,000,000
展览: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2006年5月18日-21日,深圳会展中心。
说明:
1. 袁珙(1335-1410),字廷玉,号柳庄居士,祖籍江西南昌,后迁居鄞县(今浙江宁波),堂号“瞻衮堂”,元末明初著名相术家,家学深厚(曾祖袁镛为宋末抗元名臣,父袁士元任翰林检阅官)。袁珙在元朝已有名,所相士大夫数百人,生老病死,吉凶福祸,无不奇中。明洪武年间于嵩山寺识姚广孝,断言其“王佐之才,刘秉忠一类的人物”,后姚广孝以浙东袁珙天下相法第一,请求假借燕王的名义征召他来,袁珙至,见朱棣,极道天表之盛,云:“必登大宝,为二十年太平天子。”成祖之有天下,始于姚,定于袁。靖难后,召拜太常寺丞,赏赐冠服、鞍马、宝钞、宅院等,成祖立储犹豫时袁珙以“仁宗、宣宗皆有天子相”定策,永乐八年(1410)卒,年七十六,赐祭葬,赠太常少卿。
2. 袁忠彻(1376-1458),字静思,一字公达,鄞县(今浙江宁波)人,袁珙之子,精于星相之术,袁忠彻得其父真传。燕王朱棣在潜邸时,闻袁珙名召之,袁忠彻随父侍于朱棣,参与靖难密谋,后迁中书舍人。永乐八年(1410)春,以袁珙年事已高,赏赐遣还,袁忠彻扈从北 征,成祖屏退左右,密问袁忠彻大臣优劣之状,袁忠彻逐一论断,成祖云:“卿所识鉴,正合朕意。”正统年间居家二十年后卒,年八十三,著有《人相大成》《符台外集》。
3.“瞻衮堂”收藏体系形成依托于袁珙、袁忠彻父子深厚的政治影响力以及敏锐的艺术鉴赏眼光,国宝级文物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范纯仁《致伯康君实尺牍》、苏轼《次韵三舍人省上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岩叟《梅花诗意卷》、张即之《清静经卷》、王居正《纺车图》、汤叔雅《罗浮香梦图》等都是“瞻衮堂”所有,可见袁氏父子收藏品质之高。
4. 据统计罗稚川现存作品仅有9幅,大多藏于海外博物馆,本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唯一一幅署有年款和名款的作品。通过收藏印鉴、尺寸规格、物象构成、构图布局等考证,及与罗稚川传世作品的系统比对,本幅《古树春溪图》与纽约大都会美术馆藏《古木寒鸦图》,原属同组山水四屏画,在岁月更迭与历史流转的漫长过程中,遭遇散佚拆分的命运,致使如今仅留存春、冬二景。
妙墨承李郭,山水足幽奇
元·罗稚川《古树春溪图》考鉴
文/ 于笑
元代山水画坛承继宋金余绪,董源、巨然之江南烟雨,李成、郭熙之寒林雪景,米芾、米友仁之云山墨戏,马远、夏圭之边角小景,以及界画精工之技,皆各有传人,流派纷呈。值此文人画思潮勃兴之际,“李郭传派”以北宋李郭传统为宗,于复古与创新间寻得平衡,在元代画坛占据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溯其源流,“李郭画派”为北宋山水画之主流范式,李成以“惜墨如金”之法,创“寒林平远”之境,将萧瑟荒寒的秋冬之景融入山水,赋予寒林题材独特的美学意蕴。郭熙承李成衣钵,在笔墨技法上大胆突破,以“卷云皴”摹写山石肌理,使轮廓线条如流云舒卷;以“蟹爪枝”勾勒枯枝形态,尽显虬曲苍劲之姿。其“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构建了山水画空间营造的理论体系,“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创作理念,更强调画家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为后世山水画创作与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影响绵延数朝,至今犹存。
罗稚川,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临川区)人,活跃于南宋末期到元前期。当代艺术史学者方闻、班宗华等通过个案研究,已确认其艺术风格为 “李郭画派”在元代的重要延续,元代传承“李郭画风”的画家不乏刘贯道(约1258-1336)、商琦(?-1324)、曹知白(1272-1355)、王渊(1280-1369)、唐棣(1287-1355)、朱德润(1294-1365)、姚廷美(约1350年前后)等名家。罗稚川比曹知白、唐棣、朱德润等为人熟知的“李郭画风”传派画家从事创作活动早数年,堪称这一画派在元代的先驱人物。其山水、枯木、坡石多取法北宋李成、郭熙,运笔遒劲凝练,线条曲折多变,于皴擦勾勒间,尽显肃穆深邃之境。胡助(1278-1355)赞其“稚川山水足幽奇,点缀分明似郭熙”(《纯白斋类稿》卷十四),足见其在李郭画派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与艺术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