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国丰福德国际拍卖公司总征集处总办事处
诸葛亮形象最早见于西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描述,称其“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其后东晋裴启在《语林》中也有提及,称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垒于渭滨时,司马懿使人“密觇武侯”,见诸葛亮“乘素舆,著葛巾,持羽扇,指挥三军”。但其艺术形象的出现相对较晚,一般认为唐代画圣阎立本最早创作了他的画像。南宋理学家张栻首先为阎立本画像作赞——《诸葛武侯像赞》,称其“遗像有严,瞻者起敬”。明代唐文凤又作《跋诸葛武候像赞》,赞语称:“今观此像,丰姿神俊,意气闲雅。手把如意,肘支圆枕,纶巾垂带,氅衣披袂,欹坐匡床,脱履露足,注目凝想。”由此足见阎立本所绘诸葛武侯画像影响之深远。自南宋初年开始,出现了阎立本所绘诸葛亮摹本,到元代传承不断,诸葛亮以儒家贤相面目现身,深受当时理学家尊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传为元赵孟頫所绘诸葛武侯图轴,就被认为是摹自阎立本祖本。该画作绢本设色,绘诸葛亮手持如意,凭隐囊而坐,右上角书“大德己亥子昂自写小像”小楷书两行,左上角有“赵氏子昂”朱文印。元代以后诸葛亮形象逐渐发生变化,而最为突出的变化是其头上的纶巾,由柔软的布巾变为硬胎的梁冠,在明代嘉靖至万历时正式定型,明代《三才图会》称此头冠为“诸葛巾”,现藏于襄阳古隆中明碑亭内明万历《汉武侯像碑》上的诸葛亮图像和明代《三才图会》中的孔明半身画像皆为重要实物例证。这一形象特征后来不仅为清代完全继承,而且影响至今,著名演员唐国强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扮演的诸葛亮形象就依循了明晚期定型的诸葛亮的这一造型特征。
此像在头冠、面部特征上基本符合文献描述和古代图画描绘的诸葛亮形象特征,尤其与明代晚期襄阳古隆中明碑亭内明万历《汉武侯像碑》上的诸葛亮像最为接近,它们皆头戴插有发簪的梁冠,年代都在明万历时期。而最有说服力的是造像内膛的铭文,它不仅明确交代的造像题材为“武候”,而且铭文中的“龙门信士”又进一步佐证了造像题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即道教敬奉的诸葛武候。因为这里的“龙门”所指并非地名,而是特指道教全真教的分支龙门派。龙门派是全真道的一个支派,奉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为开派祖师。因丘处机曾隐修陇州龙门山,故取名“龙门”。明末清初龙门派中兴,盛行天下,成为道教最繁盛的道派,也几乎成为全真道的代表,故当时有“龙门半天下”的说法。基于诸葛亮与道教的密切关系,道教全真教龙门派信徒“敬请武候”祈求“风调雨顺”也就顺理成章了。
据初步调查,诸葛亮艺术形象自唐代阎立本首绘其像之后,历代文人画师创作不断。其形象或模仿唐本,或有新的创造,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样式。但在诸多艺术作品中很少看到题材明确的雕塑作品。这尊诸葛武候铜像既在形象特征上与历史相符,又在年代和表现题材上有明确标记,是迄今为止所知唯一一尊可靠的诸葛武候造像,它不仅具有珍贵的文物艺术和历史价值,而且对诸葛武候艺术造型研究具有标型器的重要学术意义。
参阅1
参阅2
参阅3
参阅4
参阅:
1. 元赵孟頫摹唐阎立本诸葛武侯图轴,绢本设色,纵208.4厘米,横100.6厘米。
2. 襄阳古隆中明碑亭内明万历《汉武侯像碑》诸葛武侯像。
3.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佚名《诸葛亮立像》,出自南熏殿旧藏《历代功臣像轴》。
4. 四川成都武侯祠供奉诸葛武侯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