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2025总征集处
王翚、恽寿平 恽王合璧山水册水墨纸本 册页(五开)23×15.5cm×10 约0.7平尺(每幅)估价:RMB900,000-1,200,000
题签:恽王合璧山水册。尔卿先生珍藏,吴湖帆题。鉴藏印:二仲居士姚云江珍藏印(白)
向上滑动阅览
题识:
1. 风柳庐汀,鸿雁将宿。南田寿平。钤印:寿平(白)、正叔(朱)对题:高峰入云耸,万壑隔溪阴。到此尘怀净,悠然拥鼻吟。余少慕栖遁,买山无橐金。颠毛看渐白,犹未入林深。王恽二家一淳古、一高淡,国朝画手罕有匹者。此卷璧合珠联,异彩映发,岂非至宝。文治题并记。钤印:梦楼(朱)(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王文治》第9 印,17 页)2. 钤印:石谷子(朱)、王翚之印(白)(1 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王翚》第9 印,96 页)对题:昨日到上方,片云挂石床。锡杖莓苔青,袈裟松柏香。晴磬无短韵,古灯含永光。有时乞鹤归,还访逍遥场。丙寅夏秋与石谷、南田同客崑山,两先生点染此册,兴寄高远,命余缀名其侧,因录景野诗记地与时耳。张云章。钤印:云章(白)3. 钤印:石谷子(朱)、王翚之印(白)(1 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王翚》第9 印,96 页)对题:鱼窥人影跃空池,绿挂秋风柳万丝。石岸与君闲立久,碧梧阴下纳凉时。秋夜每与王先生立池上,清话久之,暗覩梧影辄大叫曰:好墨叶、好墨叶,酒酣戏为点笔,如张颠濡发时也。寿平记。钤印:寿平(朱)、恽正叔(白)、寄岳云(朱)(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恽寿平》第64、77、147 印,1187-1189 页)4. 石谷戏墨。钤印:王翚(朱)(1 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王翚》第53 印,97 页)对题:满窗潇洒五更风,怪是无端揽梦中。梦见故人忙起望,白烟寒竹路西东。钤印:王翚之印(白)、石谷(白)(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王翚》第27、36 印,96 页)5. 鸥波老人有水村图,略师其意。寿平。钤印:恽寿平(朱白)(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恽寿平》第108 印,1188 页)对题:断云残叶树高低,竹里人家傍水西。满地芦花秋色远,好山青似若耶溪。玉峰池馆题为鹿野先生发笑。南田恽寿平。钤印:寿平(朱)、恽正叔(白)(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恽寿平》第64、77 印,1187-1188 页)
南宋 李唐《采薇图》
根据此镜纹饰内容,考据古代典籍绘画,发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南宋画家李唐所作《采薇图》,此卷画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饿死的故事。图绘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荫,伯夷与叔齐采摘薇蕨之余,正在休息对话的情景。画中正坐一人即为伯夷,他面带忧愤,目光炯炯,注视着叔齐。叔齐一手按地似在说着什么。图中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简劲爽利,衬托出人物刚直不阿的性格。树石笔法粗简,墨色湿润。
此镜纹饰内容与《采薇图》构图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应为早于《采薇图》数百年反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故事的一件艺术作品!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司马迁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司马迁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 ,抒发了司马迁的诸多感慨。
司马迁借助夷、齐善行,和所谓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轨,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从而抒发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充分表现了司马迁无神论的观点。
在唐代对伯夷、叔齐的评价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延续了儒家传统的道德推崇,又因时代思潮的变迁(如佛教盛行、隐逸文化兴起)而衍生出新的解读角度。例如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晋书》、《隋书》等官修史书多次以伯夷叔齐为例,强调“不食周粟”的忠诚,将其视为“忠臣不事二主”的典范。唐高宗曾下令修纂《古今忠臣义士传》,伯夷叔齐被列为“忠义”之首,成为 表彰的对象。韩愈《伯夷颂》称:“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赞扬二人坚守原则,即使面对死亡也不改其志,是士人精神的至高标杆。柳宗元在《吊屈原文》中将伯夷叔齐与屈原并列,突出其“殉道”精神。李白《笑歌行》中写道:“伯夷叔齐饿死首阳,骨肉不埋今谁哀?”借二人结局质疑儒家“求名殉节”的价值观,暗含对自由隐逸的向往。唐代佛道思想盛行,部分文人更欣赏伯夷叔齐“避世守真”的一面,而非单纯的忠君符号。道教典籍《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将夷齐列为“地仙”,赋予道教隐修色彩。敦煌写本《伯夷叔齐变文》将二人故事融入佛教框架,称其饿死是因“前世业报”,而坚守节操可“来世成佛”。禅宗语录常以伯夷叔齐为例,说明“执着名相亦是迷障”,主张超越二元对立。
夷齐“兄弟让国,扣马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仁哲大义,是历代中华仁人志士、诚信礼让、忠于祖国、抱节守志、清正廉明的典范。他们的行为成为了后世文人所追求的理想,无论是儒家思想中的“君子”形象,还是道家文化中的“隐士”精神,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共鸣。许多文人墨客以他们为楷模,表达对理想与信仰的追求。
此镜目前为国内外公私收藏、著录所未见之孤品。
来源:上海文物图书小组退还。出版:《珠联璧合的王翚、恽寿平合册》,《紫禁城》,第113-117页,故宫博物馆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第2期。说明:是册经近现代书画家、医生姚云江收藏,后为上海藏家林尔卿珍藏,并有吴湖帆题签。据张云章对题而知,是册创作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中秋后不久。其时,应徐乾学之邀,王翚、恽寿平、顾祖禹、张云章等同客昆山。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王翚《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丙寅秋在玉峰池馆重摹”,当与此册为同时、同地之作。同期作品尚有现藏故宫博物院之《晚梧秋影图》、《玉峰看月图》,均王画恽题之佳作。1.张云章(1648-1726),字汉瞻,号朴村。嘉定人。善诗文、古文,工书。入太学,师事陆陇其。康熙二十年(1681)入京师,客徐乾学家,为其赏识,受聘校勘《宋元经解》。其秉性静默,惟以名节相砥砺。深得王士禛、汪琬等饱学之士器重。2.姚云江(近代),斋名二仲草堂,衡阳书画学社社员,与张大千、张善子兄弟同为曾熙门人。3.林尔卿(近代),宁波人,曾任明华商业储蓄银行董事,书画收藏显著,与赵叔孺、吴湖帆等友善。《吴湖帆日记》中常有提及彼此过从斟酌书画。王季迁与孔达编《明清画家印鉴》,多见取印于林尔卿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