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香港长江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办事处驻华征集处
王世贞《黄淳父集·序》中亦有言:“自淳父之工语出,而诸郡中名能诗者,争传写之,纸为贵。嘉、隆之际,即东南诸诗人不能先淳父而指屈也。”则可见黄姬水的诗作在嘉靖、隆庆之际已经片纸惟珍,并争先传写,并引为东南诸诗人之冠。
本卷录写黄姬水精彩自作诗文外,书法亦是精湛。关于黄姬水的书法渊源,有两处记载为人所知,钱谦益称“五岳(姬黄省曾)拙于书,命淳父学书于祝京兆,遂传其笔法”说黄姬水的书艺得祝允明指授,能传其法。另一则是王世贞所言“正书初宗虞永兴,行书本主王履吉,而晚节加率。”云及黄姬水楷书学虞世南,行书则法王宠。
而观本幅用笔,行草间杂,与祝允明狂肆书风不同,更多的是呈现一种黄姬水自成一家的清逸洒脱之气,偶有牵丝映带,多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字字独立,而行气俱足,起止分明,富有很强烈的节奏感,又充盈着文人潇洒韵致,一如其诗文之清健、豪放兼得。
整卷书法气息、面目可参阅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行书杂诗九首诗卷》及上海博物馆藏《行书读升庵太史过射陂客部诗卷》。
款识:“士雅子黄姬水顿首,稿上又玄词伯教正,庚申三月。”可知是嘉靖三十九年(1560)为“又玄词伯”所作。
钤印“淳父”(白文)、“汉征君裔”(白文),后者可参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寅《桐山图卷》,黄姬水卷后题跋,亦钤盖同一印鉴。
唐寅《桐山图卷》,黄姬水题跋,钤盖同一印鉴
而“又玄词伯”究竟何人?笔者考,戏曲理论大家何良俊(1506-1573)长子何玄之,又名昙宝,字又玄,号横泾,国子生,以淹雅称乡里。
王士禛《池北偶谈》有言:“吾乡公文介公鼐,万历中,为词林宿望,诗文淹雅,绝句尤工。”可见“淹雅”有渊博、工于诗文之意。而“词伯”亦是称誉擅长文词的大家,类于词宗。
笔者亦考,嘉靖己未年(1559)何良俊作《与五山兄长书》,云及:“知玄之造房,大兴工役,年将四十,尚在庠序”,可借此推断彼时何玄之约莫三十八九岁,则应生于1521年左右。南京图书馆藏袁凯《海叟集》四卷(活字印本)为隆庆四年(1570)何玄之刊刻,故此时其仍在世,生卒大致为(1521前后-1570后)。
何良俊,嘉靖贡生,荐授南京翰林院孔目,仕途失意,遂隐居著述,筑《四友斋》,藏书四万余册,亦富书画收藏,并刊刻古籍多种。而黄姬水家境殷实,父伯辈亦是以藏书闻名,子承父业,自然藏书甚富,并多书画珍藏。可见“何黄”两家文人性情喜好相通。
嘉靖三十四年(1555),吴中受倭寇之扰,黄姬水应已经致仕的兵部尚书聂豹之邀,前往江西永吉避难。途经南京时,邂逅亦逃倭患的何良俊,何氏劝黄姬水同留在南京,直至嘉靖四十年(1561)黄姬水方才离开南京返回故乡。
流寓南京期间,黄姬水与金陵名士唱和不断。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亦有载:“嘉靖戊午(1558)、已未(1561)间,子价在南主客,何元朗在翰林,金在衡、陈九皋、黄淳甫、张幼于皆侨寓金陵,留都人士金子坤、盛仲交之徒,相与选胜徵歌,令觞染翰,词藻流传,蔚然盛事,六朝之佳丽,与江左之风流,互相映发。”其中“何元朗”即何良俊,“黄淳甫”为黄姬水。
此外,是卷诗文所著录《白下集》为黄姬水生前自刻,白下亦为南京别称。何良俊《何翰林集》中,亦有多篇提及与黄姬水等友朋雅集诗,如《春日花前听李节筝歌作,张王屋、黄质山每夸余以歌馆之乐书此贻之,并要和篇戏呈紫岗兄》《乙卯八月余觞客清溪之上,坐有李节鸣筝、质山咏二绝,因次其韵》。
而本幅作于1560年,正是黄姬水接受何良俊建议避难南京、竟日酬唱之时,写此赠予何良俊之子何玄之,合乎情理,故此卷可称是“一场金陵城文人邂逅的诗书风雅”。鉴藏印“寒涛真赏”亦常见于市场流通的精品明清及近代书画作品,则更为难得。